2004年京城品牌地产施展第一招--国际化品牌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08:23 北京娱乐信报 | |||||||||
早在2003年,就有很多业内人士预言:2004年京城地产将是品牌地产的天下。而刚过春节各路品牌地产已经蠢蠢欲动,各出高招儿。首先是过江龙富力爆出全年销售额达43个亿,“表功”在前;现在阳光上东也不甘寂寞,最先开始猴年攻势,其他地产大鳄也都跃跃欲试,据说今年有不少大鳄都瞄准一个目标——打国际牌。 其实,京城地产的国际牌已经不少,从数不胜数的舶来楼名到大大小小的洋设计、
日前惯于大手笔的首创刘晓光此次导演大手笔“国际化大戏”,场面算得上空前,首创是“吃螃蟹者”还是“概念大师”,已经引发业内对京城地产国际化的新一轮研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国际招标让首创再扮“吃螃蟹者” 春节过后,一场国际建筑设计界名流的聚会在北京阳光上东拉开了序幕,同时也被业内人士普遍看作是“2004年大牌地产炒作新趋势——国际化攻略第一招儿”。 2004年2月2日,来自于亚洲以外6个国家的7家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汇聚北京阳光上东,向首创置业高层展示即将进入规划建设阶段的阳光上东C3—C9区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2003年,阳光上东因国际化的理念和出色的销售业绩赢得了业界的瞩目,而这场空前的国际设计招标更是展示出了首创“将国际化进行到底”的决心。 虽然国际招标的大幕于2003年就已悄然开启,但真正高水平的国际化招标,首创仍然充当了“吃螃蟹者”的角色。以澳大利亚COX、西班牙BOFILL、德国ARP、美国HPGI等为代表的7家顶级建筑设计事务所被首创招至麾下,同时邀请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美国Gensler公司副总裁夏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何玉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晓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孙凤歧、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等组成的豪华评委团,而且还请到了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PhilippeSamyn担任评委会主席,组成了国际综合评委团队来验证阳光上东的国际化社区的规划招标里程。阳光上东最终的设计招标方案将最后于2月底水落石出,这也意味着一个具有多国建筑形态的国际化富人区将出现在北京版图上。 国际化不是勇敢者的游戏 国际招标在京城楼市的狂飙突进似乎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品牌地产在国际化方面的进程。但在更多的业内人士看来,地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毋庸置疑地将受到品牌、理念、实力的影响,国际化不是勇敢人的游戏,而是实力的比拼,国际化不等于概念化。 在京城楼市,没有人可以否认概念炒作的巨大威力,于是在房地产“国际化运动”伊始,“与国际接轨”在更多的时候成为了开发商进行概念炒作的工具。对此不少清醒的业内人士都指出,“国际化”绝非是简单的概念,它一方面考验开发商的经营理念和集团实力,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国际化必须能够落实到房地产的终端——产品。 今天在面对“房地产国际化”这个迫切而又具有挑战的问题时,亲手导演首创置业国际化“演出”的刘晓光非但没有强调资本在地产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反而提出了“设计就是生产力”的观点,对于房地产产品的国际化,刘总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京城楼市国际化已向良性转变 有分析人士指出,“京城楼市的国际化已经呈现出了良性转变,也就是说,国际化已经从简单的概念范畴回归到了产品层面,这意味着我们已经逐步领会到了国际化的真谛。” 据首创方面负责此次招标的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与此前进行的国际化招标不同,阳光上东最终将在这7家国际顶级设计公司中选择多家分别设计C3—C9的7个组团,从而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特色的建筑风格汇聚于未来的阳光上东,形成一个风格多样并且体现出包容性的国际化高端居住社区。”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认为,“北京是一个高速国际化的城市,而住宅在整座城市的建筑中占有70%—80%的比例,因此城市的国际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首先是住宅产品设计的国际化,实质上住宅的设计不仅仅是住宅本身的设计,我一直主张通过住宅产品的设计,使城市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比较大的改进,而且我们要赋予这种改进以独特的性格,这才是住宅设计国际化的核心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品牌地产在国际化进程中由概念向产品的回归体现了今后北京房地产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所谓国际化的概念炒作将逐步减少。同时与市场需求的理性化同步,产品设计的国际化及运营理念将越发成为房地产行业国际化的核心。因此,首创等品牌地产商在国际化方面向产品的回归届时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要“国际化”先解决“水土不服” 国际化无疑对品牌地产拥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但同时在产品设计方面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本地文化充分的融合将成为产品设计国际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阳光上东总建筑师冯卫先生表示,“由于建筑产品本身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国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文化、生活习惯的融合将成为产品设计国际化必须面对的重点。” 曾担任过阳光上东总体规划设计的美国Gensler公司副总裁夏军认为,“北京是一座迅速国际化的城市,从1997年房地产启动以来,大家都在谈国际化社区,但是只限制在单一国际化上,没有像阳光上东项目这样将不同国家、不同设计风格的建筑、不同产品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北京‘私有化’的国际社区。阳光上东的诞生为北京房地产市场国际化进程提供历史性的发展里程碑,它将建筑的差异性与本土化的生活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差异问题进行融合与统一。” 对于国际设计理念的本土化问题,诸多国际知名设计师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认同,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传统文化的国度,而北京同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加分析与选择地进行完全的颠覆将是愚蠢的决定。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产品的设计上考虑到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和文化传统。” 美国HPGI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HARRY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在她看来,解决这两者相互融合的捷径是采用充分本地化的户型设计,她说:“户型单元应该在强调新鲜特征的同时兼具灵活的可变性,以适应时刻处在高速变化中的市场需要。为此,我比较倾向于在多个单元中引入半开敞空间的概念,希望给在城市环境中居住的人一个相对自由和软化的感觉,同时,在多个单元中进行可变布局的考虑将是十分必要的。” 但与此同时,这些知名的国际建筑大师们也强调了国际化的住宅产品设计对处在迅速国际化过程中的北京的重要意义。西班牙著名设计师RICARDOBOFILL认为,“北京城是一座有着自己独特性格的城市,但她的住宅建筑存在过于单调的问题。”他表示,如果有机会中标,他将通过设计风格多变的住宅产品来丰富北京的城市景观。他同时还强调,这种多变将会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居住习惯。 至此,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充分融合已经在众多国际知名设计师当中取得了近乎一致的共识,而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富人区的首创也已经就产品设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方面确立了明确的思路。 据悉,未来的阳光上东将在不同的组团中实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届时,阳光上东将可能成为一个集美国、西班牙、丹麦、瑞典、德国、法国等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于一身的综合性国际化居住社区。而“建筑设计的博物馆”、“京城建筑设计的标本”这样的形容则屡次被首创方面提及,其期待的心情由此可见。
实现深层次国际化 仍要拭目以待 品牌地产在利用钢筋水泥迅速实现自身产品设计的国际化进程,深层次的国际化同样是他们追寻的目标,甚至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深层次的国际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所谓‘深层次的国际化’包含很多方面,包括管理、运营的国际化,但作为发展商最基本的是应该从深化产品的国际化开始。” 如资深人士所说,国际化社区文化的形成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产品设计国际化的最终命运,因为社区是需要人来居住的。有人居住就会形成文化,形成环境,而这种环境对于客户的认同感对于吸引投资型客户都将起到非凡的作用——这是一组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 建筑大师PhilippeSamyn认为:“营造一种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在建筑风格上实现国际化拥有同等的重要性,我一直很看重社区营造出的生活方式,因此要通过建筑设计表现出这是一个城市生活社区,一个国际化的、具有包容性的生活社区。这既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也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因此我们要使建筑形成城市生活感,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建筑来形成国际化的社区文化。” 国际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国际化本身,深层次的国际化无疑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首创为代表的国际化大牌开发商是否能真正做到产品深层次的国际化,目前尚不得而知。毕竟种种创意还未成产品,一切还只是纸上谈兵,让我们拭目以待京城国际化大牌产品的真正亮相,希望京城真能多出现一些深层次的国际化产品,而并非简单的偷换概念或者单词炒作。 信报记者张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