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治局会议:坚持既定政策 不折腾

http://bj.house.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15:57  观点地产网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 当前市场正对中国货币政策走向无限关注之时,中央再度提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23日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这就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今年以来,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新增银行贷款达到7.37万亿元,推动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7.1%,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中国的宏观政策也得到国际组织的赞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2日发表报告,称赞中国货币政策领域采取的措施迅速而有力。“这些政策减缓了经济下滑,并将对促进今明两年的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不能改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变动都不能频繁,因为政策变动频繁会影响人们的预期,这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很大。

  央行相关人士也透露,央行在日前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强调,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出于对远期通胀压力的考虑,未来货币政策在坚持宽松的基调下,将在“适度”二字上做文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不能改变,但在适度上要把握好分寸。”厉以宁表示。

  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已在“适度”二字上作出文章。央行在近期正回购操作力度明显加大的同时,还恢复发行了暂停7个月之久的一年期央票,并开始向部分银行发行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的定向央行票据。

  温家宝强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实施,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一揽子计划”,特别要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要狠抓增收节支,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自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公共投资明显加快,各项重点建设得到加强;结构性减税政策扎实实施,企业和居民负担减轻;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各项重大财税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狠抓增收节支,努力完成预算任务;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乐居房产新闻天天精彩
地产新闻 市场动态 | 土地市场 | 房价信息
地产金融 | 城市建设 | 纠纷维权
政策法规 楼市 | 土地 | 银行 | 税收
地产报告 机构报告 | 乐居研究 | 易居报告
地产企业 企业动态 | 机构点评
房产调查 调查报告 | 调查问卷
会议论坛 会议预告 | 会议播报
直播访谈 聊天预告 | 聚焦业内 | 新盘接触
家居家装 | 活动播报
地产评论 市场 | 楼盘 | 政策 | 企业
保障住房 政策法规 | 信息公告 | 各地动态
地产人物 人物报道 | 人物言论
房贷理财 商业贷款 | 公积金贷款
娱乐地产 环球地产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观点地产网发表的文章

乐居简介About Leju广告服务合作伙伴联系我们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会员注册产品答疑客户投诉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400-60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