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001年:保持稳定性
(1)增发国债。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
(2)发行特种国债。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继续调整收入政策。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5.2002年:保持连贯性
(1)继续发行国债,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西部地区等方面倾斜。
(2)降低部分税种的税率。比如: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下调到12%;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4‰(A股)和3‰(B股)统一降为2‰;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由7%下调为6%。
(3)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在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的基础上,从2002年7月1日起,再次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重点照顾退休早、基本养老金偏低的老工人、军队转业干部、原工商业者;再次提高了在乡老复员军人优抚待遇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退休待遇水平;为支持87户国有企业依法实施关闭破产,保障这些破产企业涉及的38万职工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及时安排了补助资金。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
(4)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0%。2002年,中央财政为此给试点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达到245亿元,保证了试点地区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对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经济关系,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增加科技教育投入,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72亿元,重点支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863”计划。继续执行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政策,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教育投入,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达到2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进行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促进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实施效果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国民经济在面临通货紧缩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给我国乃至亚洲经济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且,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
1.拉动了经济增长。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使得我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
(1)成功启动“三大需求从投资需求看,1998年至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3.9%、5.1%、10.3%、13.0%和16.1%,5年来平均达到了11.68%。在我国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实现转轨,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的前提下,以政府投资作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对于恢复与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从消费需求看,为了启动消费,政府实施了增加转移支付、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财政贴息和消费信贷相结合、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00年起,居民消费开始回升。从1998年至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了29152.5亿元、31134.7亿元、34152.6亿元、37595.2亿元和40910.5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经历了1998年与1999年两年的负增长后,在2000年和2001年实现了小幅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的恢复,使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也拉动了投资需求的增长。
从出口需求看,改革开放后,我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中,对外贸易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与1997年相比,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启动积极财政政策后,我国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实施多元化战略,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并于1999年7月扭转了外贸出口下降的势头。到2002年,实现出口总额26945.3亿元人民币,是1998年15231.6亿元人民币的1.77倍,由出口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增长。
(2)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据统计,到2002年为止,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投资3.2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每年1.5——2个百分点。到200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实现102397.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8%,跃居世界第六位。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工业产品附加值、销售率、利润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步入了质量型适度增长区间。这一经济成就,是在我国经济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取得的,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2.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1)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债资金的支持下,从1998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集中力量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国家共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850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达1500亿元。例如,加高加固长江干堤3576公里,抗洪能力显著提高;在长江沿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库680个,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铁路建设项目有43个,投资总规模达1700多亿元,其中国债资金337亿元,建设铁路新线5500公里,新增公路7.6万公里;改建和新建机场35个,交通运输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缓解了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国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和调整相关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高科技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使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1999年以来,国家用国债资金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到2002年,在冶金、纺织、石化、有色、机械、信息、造纸、煤炭等行业,实施国家重点技改工程2175项,总投资规模4353亿元,其中国债资金355.4亿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标志着我国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
(3)巩固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1998年以来,国家安排国债投资71亿多元,着力建设了一批关系到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程。其中,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实施,使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从90%提高到95%,水产良种覆盖率从35%提高到50%。植物保护工程和动物保护工程提高了我国对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能力和快速防治、控制、扑灭能力。渔政渔港工程提高了我国鱼类资源的保护能力,改善了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4)推动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集约化程度低、缺乏技术和运输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1999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家有重点地对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加大了投资力度,开工建设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跨世纪工程,提升这些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2002年,中部地区投资7580亿元,增长20%,提高了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5672亿元,增长20.6%,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众多的实惠,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1)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
在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考虑物价下降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4%。5年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6%。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衣着、娱乐教育文化服务、食品、杂项商品和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在农村,随着税费改革试点扩大等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措施的出台,农民收入也有了相当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同比增加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5年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医疗保健、交通运输、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水平的提高要快于食品、衣着、居住环境,农村贫困人口正在减少。
(2)改善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生活环境方面,1998年以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对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中西部地区部分县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共安排了998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3705亿元,其中国债资金约占1/4左右。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一批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方便,生活质量改善显著。此外,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分两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网建设和改造,投资总规模近300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占20%,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这项工程的建设,使2500万过去用不上电的农民用上了电,为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生态环境方面,为了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1998年以来,国家利用国债投资308亿元,安排了一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这些工程主要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程、草原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和“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改善步伐加快。
4.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安排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达9300多个,总投资达428亿多元,其中,国债资金148.2亿元。这些项目主要是:高校扩招设施建设项目、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高中扩招项目、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此外,国家继续执行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政策,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教育投入,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达到2640亿元,比2001年增长19.6%;重点支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863”计划。这都将对提高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5.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按照低起点、广覆盖、社会化的原则,国家财政通过直接投入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起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1362亿元,比2001年增长38.6%。此外,还积极参与并支持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及辽宁等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试点工作。据统计,2002年底,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1998年底的184万人,增加到2002年底的2060万人,维护了社会稳定。
6.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
(1)充分体现了相机抉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此时,经济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就需要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有意识地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主动对经济运行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实行宏观调控,这反映了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波动的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面对严峻形势,决策层审时度势,主动应对,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时转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二字亦可以理解为“主动出击”的意思,要比“扩张”更全面、更丰富。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前者是指在经济萧条时依靠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活力的财政政策,它以扩大公共投资作为启动民间投资的手段,因此公共投资成了汲水政策的载体。补偿政策是指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收支政策,有意识地对经济状态实施反方向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从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手段来看,这次宏观调控是以汲水政策为主,以补偿政策为辅。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利器是发行国债,通过国债筹集的资金扩大公共投资,并带动相应的配套资金,同时,又通过财政收支政策的结构调节,如调整某些税收优惠、加大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等,刺激社会需求。因此,可以这样讲,积极财政政策是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结合运用,它是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