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100寻找幸福人家活动总策划孙群采访记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0:17 新浪房产 |
孙群的办公室在北京日坛公园内的神库东楼,一座新建的仿古二层小楼,带着小巧的院落,内里的装修为红白黑三个基本色,简洁雅致,细节丰富,颇有设计感。坐落在日坛公园的翠柏中,宛如世外桃源。我们前去的那天,正赶上英国著名音乐家Brian Eno在旁边的拜坛上表演他的声音装置作品《钟声》,音乐家说:公园是他眼中最美丽的北京一景,祭坛是北京最安静的角落,他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这里展示。 “最美丽”,这是孙群用来描述家的最高形容词。在孙群眼中,“家”并非指他自己的家,而是呈现在他创办的《CASA国际家居》杂志中的那些充满感情和故事的家居。这本杂志的口号是:“寻找世界上最美丽的家”,宣传页上的画面是张黑白照片,一辆老式汽车在起伏的乡间公路上渐行渐远,执着地找寻着世界上最美丽的家。这张照片的作者是孙群的一个澳大利亚朋友,孙群很喜欢,就拿来做自己的宣传页。 杂志创刊至今已经三年多,成为国内家居类杂志中极富代表性的一本。与《时尚家居》的本土化、《家居廊》的实用性不同,《CASA国际家居》有强烈的人文气质,一直坚持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寻最美丽的家。 办《CASA国际家居》杂志是孙群进军室内设计领域的第三个事业高峰。之前,他曾以新世家设计中心和米兰道在该领域的高端市场闻名。 孙群是上海人,1972年,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父母派到意大利,孩子留下。这就是当时我国外交政策的状况。孙群从小被寄养在江苏乡下老家,跟农村孩子一起长大,所以他对农村人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人的亲近感。只是他并不懂得这种亲近感今后会对他的事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孙群的父母派驻意大利,这使孙群与意大利有种天然的联系。当初他考上厦门大学法语专业,二年级时便退学到了意大利。尽管是外交官家的孩子,生活依然很清贫。后来她母亲在当地经商,但生意很不好,根本无钱供他租房,他只好一边学意大利语一边打工,居然把学业耽误了。所以至今,孙群其实并没有取得大学文凭。对于这一点,30岁之前的他还非常在意,羞于提到自己的学历。他曾经给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写信报名,希望能考上EMBA,但北大光华并没有在意。但现在,他已经给北大光华的学生们授课了。 外交官家庭的背景和现实的贫寒生活落差非常大,自尊心极强,不甘居人下的孙群开始四处寻找机会。很快他在一家公司谋到职位,回国担任副总经理。那时他还不到20岁。但他通常把自己的年龄说大点,以博取信任。这跟学历一样,成了他那时需要掩饰的东西。 这家公司代理一位歌星的香水品牌,但孙群他们又用歌星的名字注册了一个服装品牌,完全拷贝其他品牌。这时的他很深地体会到没有原创设计的苦恼,开始重新选择。 从美国回来的人可以有选择,IT、制造、能源、金融……几乎涵盖了工商业社会的全部内容;而从意大利回来的人,似乎只能做家具、服装这类设计产业。 他开始卖原装卫生洁具。但他没在建材城卖,而是在燕莎赛特这样的高档商场,因为他觉得这些带设计感的洁具非常美,不应该灰头土脸地呆在建材城。这个观念让孙群掘到了第一桶金。 1996年,在原创设计这个当时国内尚未建立的概念下尝到甜头的孙群注册了新世家设计中心。他请到知名的意大利设计师约瑟夫·思考利博士为中国的高端人群做个性化室内设计。当时我们的室内设计还属于装修施工的附送甜品,一律免费,只要业主给个大致的想法,就可以从设计师的图片库里找出一大堆资料,什么罗马柱、石膏雕像都可以招呼。孙群的新世家,为高端客户量身订室内空间,在当时流行的水曲柳、红榉等拙劣的所谓“港式”设计里,呈现出真正现代的个性化特色。新世家提供从设计到装修施工到家具配套的全套服务,虽然思考利收费高昂,但不少人相信这就是真正的意大利式服务,或者以为藉此即可获得更为高尚的生活方式。新世家一时好评如潮,短短几年时间便取得巨大成功。孙群踌躇满志,公司迁到装修别致的新世家大楼,很快米兰道也成立起来。米兰道是一个概念化生活方式店,这家店首次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做了概念划分,将新古典主义、简约主义、部落文化、装饰主义等不同风格进行包装和展示,一方面让新世家代理的高档家具有了更高级别的卖场,一方面在目标客户中推广设计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当时也有丰意德、克拉斯等高档进口家具专卖店,但没有人把生活方式的概念与商品结合,孙群的做法取得极大成功。 二十七八岁的孙群俨然是中国新兴富裕阶层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一个装修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配饰全部完成,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在这么大的时间里,孙群可以在极私密的条件下了解到成功人士的家庭财政、人口结构、夫妇情感、审美趣味、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公司广告在的《时尚家居》杂志上刊登了三年之久,英俊的意大利设计师像电影明星一样引人注目。很多人开始学他的做法,建立大而豪华的卖场,请国外的设计师来中国做设计,建立甚至假设各种生活方式概念,对消费人群进行符号区分,这些做法直到今天也不落伍,甚至越演越烈。 但中国家居行业的种种弊端在孙群身上爆发。首先是施工部分,中国的施工队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不说,光是洋设计师的意图,中国的农民工就难以领会。况且由于孙群早年在农村生活造成对农民的亲近感,其实并不利于他管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且高档装修的分工专业化越来越细,贴壁纸、做柜橱、铺地板都有专业公司,装修队技术相比之下并不在行。所以在施工这一块,孙群做一个赔一个。设计部分也有问题,思考利博士频繁往来于中意两国,在中国停留时间太短,没有机会与客户进行深入交流,碰上挑剔或者有主见的客户,设计方案其实很难令人满意。孙群当时几乎每个月要签四五个新客户,一年下来就是五六十个,这五六十个客户的平均服务期限是一年到半年,也就是说每个月新世家要与五六十个客户打交道,而且这些客户往往对生活品质有极高要求。而且当时他年少气盛,对客户投诉解决得不好,引发媒体攻击。孙群回想起那段时光,用“焦头烂额”来形容。 新世家已经让孙群心力交瘁,米兰道更显露出中国设计工业的软肋。孙群对意大利原创设计业有情独钟,加上对赢利模式认识不清,一心想让米兰道开成全国连锁。但他的做法操之过急,只要有人加盟,米兰道甚至开到柳州这样的三线城市。说实话,中国人在米兰家具展这样的展览会上并不受欢迎,因为缺乏原创的中国室内设计业基本以拷贝为生。结果“米兰道的经典铁丝灯刚刚上柜,满柳州的人就开始学做铁丝灯,正品一个也卖不掉,拷贝灯却卖到全国各地。”米兰道引进名师设计的玫瑰椅、百合椅、EDRA环形沙发等,价格两三万甚至更贵,但最多半年,国内的仿制品遍地开花,价格只有原价的几分之一甚至更为便宜。而且一些人即便是新世家的客户,也不选择米兰道的原创产品,而是拷贝品。价格是一个原因,对原创设计的肤浅理解则是另一个原因。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设计者的理念,也不知道设计后面的故事。而孙群认为,“所谓美丽的家,就是有故事的家。”家如此,设计亦然。 还有一件事,加速孙群决定彻底放弃装修和家具行业。他在郊外的别墅失火,殃及三四家邻居。事后,他不仅要帮人家重新装修,还得帮人干洗熏黑的衣物窗帘。孙群以做高端室内设计和装修成名,最后却以这种戏剧化的方式离开,其成长经历所折射的中国室内设计业历史堪称经典。 2002年,孙群开始做《CASA国际家居》。最早杂志有国外版权合作,打算做成一本实用的主妇杂志。但这本杂志很快就放弃了实用性和本土化,放眼全球“寻找世界上最美丽的家”。孙群之前是在帮他人制作主人心目的家,到这一阶段,孙群所做的,已经是放弃制作,而是直接把最美丽的家呈现出来。看看选题:南美:贫穷与富裕、乡村岁月、诗意地栖居、湛蓝的假期、走进古巴、英国气质、德国气质……书中所选的美丽之家,往往带有可望不可及的超凡之气和观念性,远远超越绝大多数家居杂志的主妇趣味。之前的孙群是搭着观念卖家具和装修,目前阶段的孙群,直接就是在卖理念。用主编马小蔷的话来说:“孙群从来就是生活方式概念的引导者,他脑子里充满了激情和想法,做一本观念性的杂志也许比做装修更为适合。” 与此同时,孙群还在经营一个叫做CDA的机构,其宗旨就是提倡原创设计,促进中国设计业的发展,机构经常请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来中国讲学,为中国设计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孙群的下一步会往哪里去,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坦言:“设计业无止境,它可以满足我的绝大部分兴趣和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