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建筑师顾孟潮演讲实录(附图)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18:08 新浪房产 | |
![]() 前面听到了几位先生的发言,很受启发,有很多观点我是同意的,因为不同角度讲到了城市记忆的问题,所以我想接着讲一讲本次会议的主题我是什么样的看法。我们现在正在开中国建筑成立十周年的大会,但是我觉得这个会很重要,我更统一他们说的这个会很重要,所以我来了。为什么?第一我感觉到我们这一次是非常正式从文化的角度提文化建筑很好。正像十八年前提出环境艺术概念,加强了大家的环境艺术,用华沙宣言的精神要求我们的建筑提升我们的建筑起到很大的历史作用,这是历史性的东西,这个会开好了也有历史性的东 另外我的思想应该是思路管财路,而不是财路管思路,而很长时间我们是财路管思路,所以我们文化部门提出一个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应该是经济搭台唱戏,我们的优秀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所以提出这个主题的意义希望大家仔细思考,我们要在经济已经搭很多台了,我们的经济唱的怎么样了,最后变化了甲骨文文化,这个怎么行,应该到了觉醒的时候。所以城市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这么理解,以城市记忆为主题来开研讨会,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是一个好主意,是在历史上将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好主意。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城市与建筑,好像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不断上升,一切都从零开始,都是从新开始,不管是山丘还是古建筑,都是推平了再建新的,这样建设,这样建设我们花多少钱还没有买教训,还在低水平做这种错误的事,外国人到中国来看史无前例的破坏,从来没有这样的破坏,世界的古城是沈阳的古城,我们纪念850年,继承是什么,是一个国际旅游文化界的思路,还是文化的操作,我非常遗憾。我们并没有建筑这么多,我们原本不应该犯的错误,但是现在终于有人发现我们的城市记忆基本上出现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是我的思考。 我想从这么三个问题谈一谈,跟顾总有不同的角度,但是有类似的切入主题这样一个看法。 第一,什么是城市记忆;第二是需不需要城市记忆;第三是怎么加强城市的记忆。我同意吴先生的意见,城市并不能都要保存下去,城市是需要筛选的,像圆明园废墟的煤这种伤疤传承下去会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不是所有的伤疤都不提,只要筛选哪些需要提,哪些不需要提,哪些需要记忆,所以城市记忆只是一个比喻,很多同志很多先生都讲了,所谓建筑和城市是一个记忆的载体。它到底能够使我们想起哪些,发现哪些,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所以我研究先讲第一个考虑,城市记忆是什么?城市记忆是指城市建筑历史依存的环境和信息给我们,城市记忆是城市建筑的丰富宝库,它是以城市为建筑为特点的,它急需要我们去认识它,体验它,保护它开发利用它,这是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是我们创造未来的资源,我们不要把它好不珍惜,在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最大的财富是知识和信息,而我们城市载体这样文化宝库的各类信息,包括历史信息,现实信息,人们的思考等等,我们要珍惜,要正确考虑它的信息的价值。所以城市的记忆是我们珍贵的无数潜在的一些资产,它的有形部分,载体既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而无形的部分常常被人忽略,所以开这个会很重要就是提醒我们无形是更大的,更长远的可持续的,有形是有限的,无形资产算不出来多少钱,它可以再生吗?不可能。而我们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可以说很大成就是在做保护城市记忆的工作。然而我们目前的民族宝库也好,文物建筑的宝库也好,往往是保护城市记忆的意识觉悟不高,在无意和有意的是我们城市建筑患了失忆症,我们城市记忆到了必须挽救的边缘了,不然我们全部都没有文化内涵,我们的文化也传承不下去。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具有使人猛醒的意义。 另外我考虑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记忆是什么?怎么记忆?我认为城市构成建筑的记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或者是三个等级。第一种是物的层次的记忆,这个层次的记忆,把这个城市与建筑当成一个物质来想,当成一个艺术品,当成一个单体加工、要求形象,要求风格等等,但是这是一个物质,只是看成是一个物质这样像什么,或者是作为单体加工,追求个体的形象、风格,应该说这是文艺复兴以前的特点,因为那些都是雕塑家,艺术家,画家来做建筑,搞城市,所以是这样去做的,只是一个躯壳,一个单体,只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形式,现在很多人说建筑本身就是形式,我非常悲哀,如果我们这样去做,我们技术会全部都做成八大怪,我不是反对八大怪,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它可能成为我们的伤害,但是它的也许给我们带来新的机制,就是我们的科学决策是专家们说的算,过去没有这样说过,过去是领导拍板的,所以这个决策机制的可行性和决策机制的基本性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这个都是专家们里决定的,这种民主科学的机制是我们要学习的,不是说那三种力量,我觉得现在我们温总理也是这样讲,你们要有希望的,我们的思路变成领导的思路,变成决策的思路就有希望。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层次的记忆;第二是场所层次的记忆。把城市和建筑本身当作科学和艺术来对待,科学环境整体的质量和记忆,有环境组织的概念,有环境互动的概念,这种记忆有提升的意义,所以我们有一些建筑不是很好。第三个层次是事件的层次和意境的层次。基本上达到了物质的层次,都没有达到场所的层面,更没有说意境层面,意境层面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水平的,中国用虚的东西借景、造景,什么钱都没花一下子形成的一个环境很有味道,很有意义。而我们现在花多少钱没有意境,还是那个东西。所以现在三个层次既是记忆的层次,也有我们创新所追求的层次。 需不需要城市记忆?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无法思考,也不可能提高,大概永远停留在生物人的基础上。犯动作性的错误,记忆与思考是一个卵生的兄弟,互为结果,记忆又是新的思考的起点和参照系背景,所以城市与建筑万万不能随意丧失,目前不问青白的拆迁改造使很多城市犯失忆症,现在是城市的多发症和并发症,变成了病入膏肓。 另外三个层次,物的层次、场所层次和意境层次,分别是全新的记忆,重新的记忆。我们往往平时只看到图没有看到记忆,更没有看到丰富的内涵。我觉得基础起码是这几个方面。记忆是文化的积淀,有助于我们知道文化的优势和劣势,要知道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北京850年的国度怎么从零开始,我们谦虚说从零开始是错误的理念,没有零起点,中国人的思想和物质都不是从零开始。 第二个优点,重要性记忆能够加强环境主人的归属感。当有主人翁的感觉会非常热爱家乡,建筑家乡。 第三记忆是智慧的基础。有了记忆才会多思,它是多思的基础,什么都没有记住不会有深刻的思考,更不会有理论的思考。 第四记忆是传承城市文化的接力棒。建筑的记忆十分丰富,它比口头与文学更可靠,所以我们很多考古文就是建筑,口头文学的遗产,口头文化,而且建筑比这个更应该重视,所以我认为城市记忆是传承文化的接力棒。 观念与思路的尊重。操作问题好解决,一个是设计者与市民要并重,市民是主人,设计者是执行者;第二是形式与内涵要并重;第三是内容与文化要并重,第四是文物与非文物要并重;第五是物质与精神要并重,尺度与尺寸要并重,关于尺度和尺寸结合实际,尺度与尺寸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各个城市包括建筑师、规划师、雕塑家也经常犯这个错误,尺寸是量多少是多少,尺度是意念的形式,孩子多大还是孩子,伟人多少还是伟人,这就是尺度。现在用一个高的柱子顶到天上这完全没有理解马大神韵,中国人聪明表现用飘带代表翅膀,另外放大以后,本来东西很小,放大以后缺乏细节,这开一个屁股,那开一个马蹄子,完全没有天马行空的感觉。另外就是花瓣南宁的事情,开花瓣本身就是两层楼高,花有那么大的吗?花一放开就没有这种花的感觉了,所以尺度和尺寸的感觉非常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米五的茉莉花的。还有黄河母亲的雕塑我也去看了,我也很遗憾,它是雕塑的放大,没有考虑环境,对着母亲河黄河,雕塑要考虑环境因素。我们从河里面只看到它的一个背景,我讲完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