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卫:健康住宅--人类居住健康与健康的人居环境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2年12月12日16:26 新浪房产 | |||||||||
![]() 2002年12月12日,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与珠海市建设局在珠海联合主办“中国(珠海)健康住宅论坛”,与会专家就"健康住宅"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下是与会专家在本次论坛的发言。 专家介绍:刘东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人居环境所所长、健康住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健康住宅,或者说是人类居住健康的问题的出现,目前来看有三个方面基本背景。 一个是人类居住健康问题的挑战。从现实的观点来看,不管国内国外,居住的环境和健康都有直接关系。这两年从媒体来看,家装引起的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让人致病。大概两年前,因为室内氨气事件,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开发商被闹得沸沸扬扬。由于天热,空调机内的病原菌引起人的呼吸疾病的事例,这方面相关报道在国外已经非常非常多。由于国外有好多调查和综合性统计,所以资料比较多。咱们国家这两年好像媒体披露得也比较多。另外,咱们国家很多大型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咱们的住宅设计中,怎么样适合老年人在住宅里面生活?居住环境已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今天的住宅和居住环境绝不能忽视健康问题。第二方面,居住者和舆论确实非常关注居住健康的问题。第三个方面,经过改革开放20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大,健康生活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今天的住宅健康一定要从一个更高台阶、更高层次来满足居住者广泛意义上的健康需求。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居住和健康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涉及面很广。国外对此的研究也不完整。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从地球大的环境,二氧化碳对全球气温的升高、对地球生物、对人类健康都有影响。比方在空调的使用上,前一段北京中国疾病医学预防科学院的一位专家写了一篇文章,写了空调致病的事。空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的确能提高环境舒适性,相反由于大量使用空调以后,其内部带有大量病原菌,在空气中形成对流,引起呼吸道疾病。 总之,居住和健康目前是国内外非常大的居住问题。国外很多统计和研究表明,由居住环境引起疾病非常多。一部分比较明显的会影响人的健康,还有一部分由于知识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不了解,往往出现疾病后,证据不容易得到。老百姓也不是很了解。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开发商和设计工作者,也包括各界同仁有责任去呼吁和制止建设过程中及居住生理中的,还包括在国内突出反映住宅健康中的装修病、呼吸病、空调病、肥胖病等,还包括今天广泛所讲的城市病。健康住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的理念。 健康住宅主要是围绕人们居住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制订的综合性的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目的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性。可能大家也发现好多住宅也采取了一些的措施,但健康住宅是一种综合性的,和其他是不一样的,以健康住宅全新规划设计的理念,来综合性地解决住宅和居住环境当中对人类健康非常不利的因素和影响。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以全新角度、综合对策、新的价值观来认识咱们今天的住宅建设。 健康住宅,世界卫生组织也有综合的九条标准。这是在世界范围来认定的。比方说,从装修材料方面,在室内空气环境,还有日照、噪声、老年人或室内空间私密性方面具体规定有这么一个国际标准。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也针对健康住宅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日本有“环境共生住宅”。它在日本也是结合了对地球环境层次来考虑,从保护地球环境着眼,保护周边环境,人和自然的亲和交流,力求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健康人居环境。我国台湾地区从早期的节能、生态绿化,到现在也在考虑居住空间的舒适和健康,也在进行研究和实践。 从国外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从卫生学角度认识住宅。研究居住空间、日照等方面,认为过分拥挤和过分密紧对人的健康是有危害的。还有城市病以及用水等卫生问题。第二阶段,是六七十年代,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出现,对人类居住环境健康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第三阶段,进入九十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进入健康住宅更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对人体致病的相关报道从反方面促使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当然不同国家思路是不一样的。许多国家比较明确提出健康住宅观点并进行实践,有的国家没有提出健康住宅,但也提出了和居住相关的健康问题。比方说美国,重点在室内外空间环境方面制订了许多规范和标准,指导住宅区的规划和设计。 从一个很简单的概念来说明健康住宅是什么?我觉得可以这样讲:健康住宅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需求,使居住者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中的住宅和住区。由此可以看出,健康的需求应该是多元和多层次的,既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还包括了人文和社会的。虽然从居住健康来理解,不同国家所涵盖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健康住宅不仅是单一生理的认识,这在世界范围是一个共识。 健康住宅的核心:(1)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健康性);(2)自然环境的亲和性(自然性);(3)居住环境的保护(环保性);(4)健康生活的保障(健康行动)。这方面也是针对咱们国家具体情况而提出的。比如说社区公建设施和健康行动,国家有一个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今天在座的很多开发商对此很了解。但这里面很多指标很模糊,有的指标与今天需求脱节。我们健康住宅的规定中去对休闲、体育文化设施、老年设施、针对性户外活动空间都有涉及,并有具体指标。 日本有“环境共生住宅区”建设准则。建设这种住宅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我作一些基本介绍。主要有通过节约能源、充分有效利用天然能源和资源以及减少废气等措施来保护地球环境,重视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实现舒适而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三大块里面,节能、废气、能源利用有很多措施。给住宅区创造很好的微气候和环境。比方雨水的利用,在普通住宅中是个尝试性问题,还有中水问题。北京市从今年已经结合北京水资源严重问题规定,一定规模住宅区如50000平方米以上,必须使用中水。其实咱们国家水资源问题有很多报道,大量城市都属于严重缺水城市。日本对水资源利用、从环境和环保角度进行了探讨。 北京预防医学科学家院一位专家研究室内空气环境,把现在报道比较多的致病因素都列了个表标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来源及其危害。这里面有甲醛,对它的来源和危害都有介绍,还有氨气以及其他许多可能对人体危害的因素。空调中病原菌也有很大危害。而这些大多数居住者不易察觉,是将来室内空气质量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居住环境或者说健康住宅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从社会的大层次来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到小区住宅楼和住户,每一层面和居住者的健康都是有关系的。 对人类健康和居住这方面的研究,国际上有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的分析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生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刚才说得比较多,现在主要从心理方面来谈谈。国外对心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是从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方面解决住宅设计规划。它着重于住宅规划中的社区形成,促进人在里面的交往。同样的小区规划,怎么样来考虑容积率、建筑密度和高度的关系。这里介绍一个实例。一九八二年北京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庄小区,那时候很多有钱的人都选择在里面居住,很多人引以为自豪。这个小区基本上是以二三十层的高密度住宅来进行建设的。从前些年开始,只要是有点钱的人,就开始从那里大规模地迁出了。虽然北京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也建了许多非常好的居住区,人的迁出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调研、咨询了一些居住者。这种高层密度住宅区规划的舒适性上也不是一个好的空间,搬迁肯定是与此有比较大的关系。心理健康方面主要还是国外的一些研究,大概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危害心理健康的因素,比方说小区规划不好,社区本身容易造成压抑感,不容易形成人与人交往,形成精神不安。其次是有些住宅区规划设计有问题,容易造成居民不满。 国内这些年,比方说万科在全国各地开发的小区,在此方面也做出也一些进展。今年四月我去日本找到一份资料,也参观了日本一个健康住宅研究所。日本其实也有叫健康住宅的。这家比较大的研究所下面还有测试单位。通过对健康住宅施工一整套质量监控措施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防止过敏等。从健康环境着眼,与咱们今天室外环境建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咱们现在好多住宅区室外环境把它人工化,花了很多钱,比如用花岗岩、大理石做室外环境,把自然环境建设得非常人工。其实从适合人类生活健康的室外环境的角度来看,有一种相反的做法,做一种生态型的绿化。国外很多生态住宅区力求室外环境自然化。比方有溪水、水草等,不像咱们弄些高档草。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和生态的绿化环境建设,尽可能让很多动物如蜻蜓回到咱们身边来。 国外也总结出很多原则。比如刚才说的室外尽量做成生物栖息地的绿化,让蜻蜓和蝴蝶回到人们身边,在住宅区里建设生态水流,可以看到甚至有一些鸟窝和蛇洞,从生态的角度来说考虑得非常周密。植物和植被是那些原来就生长在那里的植物和水草。 健康住宅非常中心的一部分,是人居环境的环保性。国外对住宅区对大环境的影响的尝试也非常多。这是日本一个住宅区中在用的一个,相当于咱们现在住宅区中经常使用这种水景,水通过雨水来储存,然后到小区室外用水的循环,循环的动力通过风车来做的,它又能循环,又没有大的能耗。 现在大量在建的住宅,比如北京,很多两米七、两米八,层高很低的。室内环境非常重要,而室内环境中空气是一个重点。现在还有很多地区有相当多的住宅设计还停留在七十年代,小面宽、大进深。从健康角度来看,怎么做好住宅通畅,改善室内空气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建筑设计,尽量把梁做扁,来抬高空间,改善室内通风、采光性能。 室内噪声问题。大概半年前,我们中心为老百姓介绍住宅知识,办了一个住居大课堂。其中是讲是关于噪音问题。其实,这方面表面是小问题,其实问题很大。国外统计和国内差不多,民事投诉有很多有噪声投诉。噪声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环境四大杀手之一。与水污染、垃圾污染是并列的。日本有一个全国性的住宅调查,居民不喜欢住在集合性的住宅,也就是咱们今天这种多层住宅、高层住宅,首要问题是噪声,清华大学前年也有调研,今天的住宅不如前二十年的一些住宅,七八十年代虽然国家经济状况不如现在,当时好多楼板隔声还有隔音层设施。咱们现在新开发的住宅,大量是一些隔音措施基本没有的住宅。清华大学的调查,大概90%不达标。国外在规划设计总体上,对室外噪声也有很多处理办法,尤其是住户和住户之间。我们健康住宅对此有些具体的要求,既有原则方面的,也有具体性能方面的。我们对格林小镇、北奥、厦门浪琴湾、珠海五洲花城都有具体措施。 日常安全与事故。日本统计,家庭中的安全事故死亡不低于交通事故。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很少。比方说很简单一个常识,就是浴室洗澡,由于装修和设计不当,造成安全隐患很多。以前有篇文章在北京也是引起轰动,题目叫“浴室小天地,设计大学问”。现在装修都是自己装修,也许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高档材料装修。从安全上看对浴室设计出浴缸安个把手,是非常重要的,人在浴室中是身体活动和动作最复杂的空间,尤其是用水,很容易发生事故,在出浴室加个把手,尤其避免老人和小孩摔倒。 老年住宅设计不一定针对老年,应该是普通住宅中贯彻的原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把一生的钱来供一套住宅,那么住宅可能他三四十岁住进去,到了六七十岁仍然能满足他的生活。国外浴室不允许内开,只能外开。国内这方面没做这么细。因为刚才讲了浴室里尤其老年人很容易出事,如果门往内开,发生事故后,人很容易靠在门上,这样门就打不开了。国外对此有特别细致的规定。 住宅设计要满足人的心理健康,对住宅的领域感过渡性非常重要。日本以前的住宅设计和咱们非常像,一梯两户的那种。这个设计是一梯三户、四层楼,从老年人的使用和舒适角度是应该设电梯了。现在我们国家要求上了七层就应设电梯了,其实从舒适性来说,低层也应设。尤其对住宅通风采光考虑是很多的。日本把一梯做成三、四户而不是两户,利用了梯道面积,也增进了住户交流。 这个规划中心部分是做了一个室外绿地,不是咱们人工化的那种,而是生态化的,让生物能回到咱们身边。屋里大量绿化了,改善微气候,室外温度也降了几度。中心的绿地完全按自然和生态来考虑,有很多措施。风车是室外水循环的装置,雨水也利用了。尤其是日本阪神大地震以后,大规模住宅区把雨水利用都作了考虑。 这是万科做的一种户型设计,上海万科的楼盘中是以这一种设计非常抢手。提出保证住宅私密性,公私区域分开是很重要的。室内住宅空间过户分隔,也对健康不利,增加家人间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健康行动,国外住宅区居民参与活动也是很关键的,国内大的开发商也在做,比如深圳万科。这是国外的实例,有一大块绿化,通过开发商组织,通过设计师留下一大块绿地,居民入住后集体参与建设绿化。 这两年国内做得很多的人车分流的工作。从健康住宅角度,室外环境创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从室外环境来看,国外还有一种做法,促进居民交往,在室外留一些居民共同租用场地,如菜园。 从全国各地来看,城市在向郊区扩张,坡地和山地也非常多。开发商大规模的用推土机把它推平重建。从小范围来说,不利于地区生态和自然环境给人创造舒适健康环境;从大范围来看,对整个城市的生态也是不利的。在建设当中国外有非常多的实例,让坡地和自然相呼应。根据用地特点,也能创造出独特的景观价值。 现在日本在普通住宅中大力推行24小时换气装置。大概五六年前,也和咱们目前一样,对健康室内环境,认为厨房和卫生间空气最不好,咱们现在也这样认为。由于对室内空气健康性的要求,日本推行把每个房间都24小时通风。我个人觉得这种设备比国内大规模买空调有前途。现在国内也有,是和附属中央空调配套。 关于健康住宅的思路暂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