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武汉市城市优势 建设王家墩商务中心区(图)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2年09月12日20:56 新浪房产 | |
![]() 张林: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首先感谢北京CBD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应大会的要求,下面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向大家介绍王家墩商务区建设的有关情况。 武汉是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武汉位于全国的经济地理的心脏,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是湖北省会,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面积8467万平方公顷,全市总人口831万人,中心区人口481万人,近几年来, 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了合理的扩展,城市实力进一步增强,以提高城市的运转效力为目的,加快综合交通、城市放在与环境保障三大体系建设,促进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道路桥梁六年有四座跨长江大桥,内环公路的建设全面展开,堤防建设三年投入了六亿元。 第二,武汉拥有建设CBD的优越调整和有利时机。武汉作为华东的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其发展潜力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看好,许多专家认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将发展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期。经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将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界定为到2006年左右,把武汉建设成为经济势力雄厚、教育发达、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开放多功能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武汉正抓住长江流域的机遇,抓住光电子信息、现代制造、钢材制造、医药、环保五大基地,抓住物流、科教、信息、旅游等五大功能中心的建设,使武汉的综合城市竞争力得以增强,凭借武汉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着眼于武汉的发展目标,积极建设CBD,对推动湖北省及中国中部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扩展市场,控制和利用资源,使武汉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重点,具有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意义。 武汉建设CBD的比较优势。CBD是金融、贸易、博览专业服务等高层次发展专业要求,对商务功能相对集中的产物。其建立有赖于相当的经济基础、市场环境、区域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武汉建设CBD在中国内陆具有领先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以下条件。 市场发育较好,武汉是中国内陆商品流动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商品要素市场。2001年全市商品零售总额为685.8亿,居全国第六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从97年到2001年年均商品房销售面积递增25%以上,市场前景广泛,武汉的区域位置得天独厚,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是全国的枢纽,对内地辽阔的市场具有便利的条件。2001年湘鄂豫赣四省人口就达到2.6亿。武汉的基本投资活跃,具有各类金融机构2000余家,2000年金融业务量3000余亿元,在中国大城市中名列前茅,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世界500强中已有46家来汉投资,在内地是首屈一指。 武汉属有九省同聚的美誉,长江、汉水、京广等铁路在此交会,华东最大的航空港,中国全国的交通枢纽等众多的美誉给予武汉。武汉的人力资源丰富,武汉现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687个,高等院校35所,在校学生31万人,在校学生规模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武汉昌户地区是仅次于中关村的第二大IT地区。武汉商贸历史悠久,武汉在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商业重镇。是我国第二大贸易口岸和商业城市之一。 第三部分,武汉建设CBD的时机已经成熟。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加入WTO,全球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长江流域开发开放,为属中国中部的武汉是国际重要的城市。王家墩商务区是城市核心的体现,位于汉口的中心地带,毗邻汉口火车站,近邻高速公路和机场,为发挥该地区的土地潜力,经国务院的批准,外迁王家墩机场,对该地区进行整体开发。目前新的机场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到2004年可以完成王家墩机场的建设任务,新区建设具有良好条件。根据武汉市整体规划,我市在王家墩地区建设商务区,包括金融、博览、贸易、商业服务等功能,满足武汉作为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为中国重要的服务业的基地。使之成为展示二十一世纪武汉现代化、城市化的重要窗口。 根据功能地位,王家墩地区用地布局主要分为三大区域,一是金融贸易区,二是金融博览区,三是综合居住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空间形象,以金融贸易区的高层建筑为标志,以开敞空间为衬托,体现城市空间形态,绿化配制,结合中心广场,建设中心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地相结合的系统,建成高效便捷的城市高效体系,以主干道为依托,通过二号、六号、四号轨道线可以直到天河机场,在规划区内,采用立体分层的交通组织方式,结合大型公路建设的布局,将人车系统以及不同的交通流形成立体的组织,形成便捷的交通系统。 相信王家墩是大家关注的地区,以后希望大家给以更多的支持,把它建设得更好,感谢各位专家、学者、领导以及大会组委会。 主持人 :感谢张林先生的演讲,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图文版权属于新浪网,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