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市区的调整和改造
32.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从以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旧区调整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步伐,调整土地使用,改建危旧房屋,加强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环境。新区开发的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边缘集团。
33.继续完成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两侧的改建,主要安排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适量安排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和城市东西轴线。
34.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两侧,主要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用地。中轴北延长线两侧及其北端,除己安排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外,要慎重选择合适内容,建设能代表21世纪中国首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中轴南延长线两侧的工业、仓库区,部分调整为公共建筑用地。东、西二环路两侧,主要安排大型公共建筑。
35.在建国门至朝阳门、东二环路至东三环路之间,开辟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要广开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
36.加快调整改造王府井、西单、前门外原有的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建设成高水平、高档次、现代化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多中心格局建设朝阳门外、公主坟、海淀、木樨园、马甸等新的市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在旧城内的鼓楼前、西四、新街口、北新桥、东四、东单、花市、珠市口、菜市口,以及在旧城以外的北太平庄、五道口、甘家口、三里河、酒仙桥、望京、六里屯、定福庄、南磨房、方庄、西罗园、丰台、古城、鲁谷等合适地点,通过调整用地,成街成片地建设70个左右地区级中型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或商业街区,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网络。
37.进一步完善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立科技贸结合的科技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在上地、丰台以及石景山、望京等地安排科技园区。
38.实行危旧房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与房地产经营相结合、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0年内完成旧城及关厢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改变落后面貌,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继续进行新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
39.中心地区内的工厂不再增加用地,通过调整改造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把不适合在中心地区发展的工厂、仓库和施工基地等设施有计划地迁移出去,腾出用地发展第三产业或其他公共设施。
40.加强对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现代化水平。通过调整土地使用功能,增加公共绿地和停车场地,提高环境质量。
41.注意地下空间的开发,特别是城市繁华地区要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建筑容量,疏散地面人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边缘集团是市区的组成部分,要分别不同情况逐步进行综合开发,安排一定的住宅和配套设施以及部分产业,分散中心地区建设的压力。在酒仙桥集团的望京新区沿机场路一侧,安排部分驻华使馆等涉外设施用地。
43.依据乡域规划,调整市区范围内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
(1)划定绿色空间地带(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菜地、粮田、果园、水面等)。在公路一环以内,各乡的绿色空间地带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60%;四季青、花乡和公路一环以外各乡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70%。在规划绿化隔离带内,尤其是中心地区与各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之间的隔离带内,要以植树绿化为主,适当安排公园、游乐等设施,加快建设步伐。
(2)大力节约用地。乡镇企业要逐步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把分散的厂、点集中起来,建设各乡的工业小区。农村居民点要相对集中,逐步由无规划的分散建房过渡到各乡、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提倡建农村楼房住宅,修建必要的市政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新农村。
(3)保证城市规划确定的各项交通、市政设施场站的用地,确保城市对外交通干道的畅通,以及城市干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水源保护区的实施。
(4)乡镇企业要积极治理三废污染,纳入全市环境保护统一管理的轨道。
(5)适时改变行政管理体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及时撤并一些实际已无耕地的乡、队,由农村建制改为城镇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