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产导航

石嘴山:塞上煤城华丽转身

http://bj.house.sina.com.cn  2009年08月14日08:20  第一财经日报

  孙文祥

  作为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宁夏石嘴山,因产“太西煤”享誉国内外。

  依托资源发展工业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许多资源城市的沿袭的模式。石嘴山这座“塞上煤城”也不例外。

  过去的几十年,石嘴山的产业围绕着煤炭做文章。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37.7%来自煤炭开采、洗选业和电力生产与供应业。

  当赖以生存的资源因过度开采而逐渐减少,一些矿井被关停或闭坑,留给这个城市的除了一系列光荣的纪录外,还有是被污染的环境、撕裂的地壳和一批下岗职工。

  这些资源城市将何去何从?

  太西煤:

  宁夏第一个和世界对话的商品

  2009年5月底的一个下午,CBN记者沿着贺兰山穿行,来到位于石嘴山40公里外的石炭井矿区,两座矗立的煤矸石山的阴影下,几辆运煤车缓缓驶过。地面沉陷损害了道路和房屋,一些工人获得政府补贴搬离了这里。

  石炭井矿区共有13个煤层露出地表,高高矮矮的山坡中嵌着塌陷的深沟,一眼望过去,可辨认盗采煤炭者留下的洞口。煤矿工人说,在盗采最猖獗的2004年,上山拉煤的汽车绵绵不绝。

  2002年10月,石炭井区划归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管辖,更名为石炭井镇。

  石嘴山大规模开采煤炭始于1956年。当时,西北煤矿管理局按照煤炭部“贺兰山北段、黄河两岸以石嘴山为中心,建立西北煤炭生产基地,责成西北煤炭管理局派得力人员开始筹建”的批示,在进行地质勘探时成立了石嘴山煤矿筹建处。

  来自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成建制调入的两万多名干部职工(不包括随迁家属),奔赴石嘴山参加煤炭工业建设。

  当时,包兰铁路尚未开通,包兰公路的路况和桥梁又不能承运大型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矿区筹建处雇用黄河船工,与筹建工人一起,用木排将矿区建设所需的木材、钢材和机械设备等从兰州顺黄河陆续转运抵石嘴山。

  1976年的春节前夕,辽宁籍老矿工胡永昌的女儿胡艳丽到矿上过年。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偏僻的深山沟,从矿上食堂打来白菜萝卜或土豆白菜,顿顿是馒头,但管吃饱。

  “因为住房紧张,那些带着农村家属的老矿工们,在山坡上盖起了一间间平房,一家人挤住在一起。”胡艳丽说。那时的矿山,高音大喇叭里,或播放着京剧样板戏的精彩唱段,或播放着放高产、献厚礼、迎佳节的口号。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援建的煤矿工人挖出了被称为“黑色的玛瑙”的太西煤。

  20世纪70年代,太西煤以三低六高的内在品质远销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宁夏第一个和世界对话的商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40%的创汇一度依靠太西煤。截至2007年,太西煤出口创汇6.4亿美元,美元换回了宁夏急需的工业设备和原材料,促进了宁夏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自建市以来,石嘴山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开采煤炭5亿吨,贡献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利税200亿元,发电量1500亿度。”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告诉CBN记者。

  已退休的河南籍老矿工段玉生说,他在1959年来到石炭井矿区挖煤,每天上班前,都可以看到不远处火车载着满满的煤离去,那是生产繁荣的象征。事实上,忧患就像煤炭一样深埋在地壳里,等待被一起挖出。

  太西煤以宁夏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所产最佳。根据测算,如果每年开采550万吨,这种煤的储量只够开采40年。

  2005年,宁夏明确提出“限采令”,将年产量被控制在500万吨以下。

  资源城市转身之再就业

  在繁华年代,煤炭矿务局是典型的小企业、大社会,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蓝色工作服、工具包曾是一种优越的象征。“那时候矿务局的人到市里,反倒是觉得到了乡下,因为当时市里公共设施都不能跟矿上比。”段玉生说,当时一个月发50来块钱,全家人都够用。

  现在能够开采的煤越来越少,石炭井矿务局已不复存在。段玉生告诉记者,一部分工人下岗了,一部分转战到宁夏其他的煤矿,还有一部分依旧在矿区轮流开采。

  5月28日下午,石炭井二矿采煤区,几名年轻的工人从矿井的升降机上下来,径直前往不远处的洗澡堂,满面的煤粉使其面目难以辨认。他们身后的一位老工人,边走边拍打着身上的煤灰,满面煤粉遮掩不住额头的白发。

  目前,石嘴山市辖区内的国有矿山有2/3进入了中老年期,多座矿山已经闭坑或面临闭坑,现有储量5.3亿吨,最多可开采15~20年。

  当城市随着矿业兴起时,它们被冠以“汞都”、“煤都”、“石油之城”等美誉;经过十几年甚至上百年开采后,它们濒临困境: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

  2002年,国家发改委《资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确定了全国共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

  无论是煤炭城市,还是其他资源城市,有着近似的成长轨迹:矿业兴则城市兴,矿业竭则城市衰。

  所谓“资源枯竭”,一般是指主体资源生产能力下降(产能型枯竭),或者主体资源产品价值下降(经济型枯竭),或者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功能缺失(环境型枯竭)。

  课题组称,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之为“38号文件”,其中提出了5大任务和6大政策措施。

  “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文件称。

  和许多资源城市一样,就业难无疑是石嘴山最头疼的事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石嘴山各煤矿安置了许多富余职工及其家属,煤矿不景气后,失业潮波及面更广。

  “1996年,石嘴山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度达到9.7%,高于全国临界线4个百分点。”石嘴山市劳动就业局局长陈鸿思告诉CBN记者。

  20世纪90年代,由于煤炭工业结构不合理,小煤矿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煤炭市场总量严重过剩,加上煤炭下游企业的不景气,石嘴山煤炭企业和全国煤炭企业一样陷入困境。

  “由于部分矿井关停和企业改制等因素,全市失业或半失业人员达7万多人,3万多煤炭职工下岗或转岗,涉及家属10.7万人。”石嘴山市发改委的材料显示。

  “老矿工们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不再下井,不再干重体力活。”石嘴山“蝶恋花”鲜花店老板黄支军说。1958年,黄支军的父母从徐州煤管局调到石嘴山的煤炭基建公司工作,家里两代人都跟煤炭打交道。

  黄支军在矿上工作了5年,1998年因效益不好下岗。刚下岗时,他帮别人跑运输,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后来用攒下的钱买了辆车跑出租,但发现这一行并不适合自己。

  2004年9月,他决定开一家鲜花店。“开张第一天的晚上,卖出了第一束鲜花。”黄支军说,要将鲜花店经营好并不简单,前四个月赔了不少钱。

  在石嘴山市劳动就业局的帮助下,黄支军获得了2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经过兄妹俩的共同努力,花店的生意慢慢好起来,还清了贷款。2007年,根据市场需求,黄支军的鲜花店增加了婚礼庆典服务。

  黄支军告诉记者,他刚从山东青岛、烟台考察回来,等5万元的小额贷款下来后,会扩大经营范围,向婚礼庆典一条龙服务的方向发展。

  “2006年以来,全市有664人享受了小额贷款,贷款金额1290.5万元,享受贴息补贴78.98万元,带动从业人员1499人。”陈鸿思告诉CBN记者。

  像黄支军这样“创业”的下岗职工毕竟是少数,作为劳动局官员,陈鸿思希望国家能够投入更多的培训经费,援助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治理采煤沉陷区

  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还有那些一家两代以“挖煤为生”的煤矿工人,但他们生活的土地已经沉陷。数据显示,石嘴山曾有9万多煤矿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在充满着危险的塌陷区的房屋中。

  在两代煤矿工人的奋斗下,石嘴山依托煤炭生产成为宁夏的工业重镇。一个在建设初期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高强度的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

  石嘴山市发改委提供给CBN记者的材料显示,采煤区形成的沉陷面积达41.35平方千米,因采区塌陷破坏地表原始自然形态,坑深最大为21米,个别塌陷裂缝直通井下。沉陷区涉及住户30359户。

  以该市惠农区为例,有7个沉陷的大坑。42岁的吴学虎曾住在这样的大坑里,妻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家人的生活靠他出外打点零工维持。拮据的生活状况,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吴学虎说:“有一年夏天,连着下了3天大雨,屋里漏得一塌糊涂,靠西边的那间小屋还顺着裂缝塌了半边,幸亏当时屋里没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从大坑里的旧房子搬走。

  每遇下雨天,沉陷区居民的安全也困扰着当地政府。2005年7月的一天,突降暴雨。那天,沉陷区44户居民的房屋倒塌,607户居民的房屋严重裂缝。

  “整整一夜,大雨中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沉陷区里715户、共2700多人被安全转移,妥善安置。”随行的政府官员告诉CBN记者。

  惠农区煤炭系统职工王孝良全家10口人原来在矿区的沉陷区居住,过去院子和路一样高,随着沉陷加剧,院子外的路逐渐变得比院子还高,一下雨,水就往院子里涌,全家就得“抗洪”。

  沉陷区煤矿工人的居住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曾表示,趁着现在煤炭价格高,企业效益好,国家又有政策扶持,赶紧把沉陷区的群众搬下来。不然,再过几十年,煤挖完了,没资源了,搬不动了,就把群众撂到山沟里了。现在哪怕少发点奖金,也要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把群众安居的问题解决了。

  为解决沉陷区居民住房问题,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宁夏采煤沉陷区治理方案,项目总投资11.25亿元,其中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用3年时间新建住宅建筑75.5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2590户。

  在采煤沉陷区生活了38年的王孝良,最近告别了沉陷区“坑里”生活,住上了楼房。“作为沉陷区搬迁户,花了4.1万元在静安小区买到了一套原价6.4万元的房子,政府补助2.3万元。”王孝良说。

  王孝良所在的静安小区是执行项目之一,房子按照成本价出售,已经建成6个居民区,计划安置沉陷区居民6521户。惠农区计划在沉陷区种上适合西北地区生长的植物,并将“7号坑”建设成一个地质生态公园。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不仅仅西北地区,在煤炭富集的东北三省、山西省等地,都加大了对煤炭沉陷区的改造力度。

  [ 石嘴山积极发挥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已经发展起了电力、重化工、新材料、冶金建材、热电联产等一批关联度大、综合利用率高的产业

  经济转型时的困难是缺政策、缺资金。为此,石嘴山争取成为国家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乐居房产新闻天天精彩
地产新闻 市场动态 | 土地市场 | 房价信息
地产金融 | 城市建设 | 纠纷维权
政策法规 楼市 | 土地 | 银行 | 税收
地产报告 机构报告 | 乐居研究 | 易居报告
地产企业 企业动态 | 机构点评
房产调查 调查报告 | 调查问卷
会议论坛 会议预告 | 会议播报
直播访谈 聊天预告 | 聚焦业内 | 新盘接触
家居家装 | 活动播报
地产评论 市场 | 楼盘 | 政策 | 企业
保障住房 政策法规 | 信息公告 | 各地动态
地产人物 人物报道 | 人物言论
房贷理财 商业贷款 | 公积金贷款
娱乐地产 环球地产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的文章

乐居简介About Leju广告服务合作伙伴联系我们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会员注册产品答疑客户投诉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400-60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