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7届年会移师海南三亚,本界论坛的主题是解读放地产后调控时代价值演变,将在荣誉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继往开来续写辉煌。那么,如何理解后调控时代?后调控时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面对房价高企、结构失衡、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这个“守夜人”又应该担当什么角色?作为房地产体系的中坚力量的地产商及房地产链条中的学者、媒体、服务商,以致金融机构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本届“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年会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以下为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7届年会中国地产六方会谈实录。

  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7届年会中国地产六方会谈

  时间:2007年7月7日

  地点:亚龙湾华宇皇冠大酒店

    主持人:新浪网房产主编 杨熙

  主持人:下面有请21世纪品牌地产执行主办袁一泓先生,嘉宾主持新浪房地产杨熙先生,同时有请参与对话的主要嘉宾,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华远集团董事长总裁任志强先生、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先生,泰盈集团董事长杨晓辉先生,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先生,富力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辉先生,首创职业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赖伟浩先生,中凯集团董事、总裁杨益华先生。

  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在大主题背景下,宏观调控从04年启动,应该说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和在座企业家都有影响,请大家谈一下影响带来的变化。带来哪些改变,我们请各位嘉宾对未来的影响。下面有请任总谈一谈。调控后的影响和改变。有哪些变化,或者您对影响是否有对策。


图为华远集团董事长、总裁人任志强

  任志强:第一个改变是土地的价值,每次土地拍卖的过程,都形成了土地价格重购的过程,不管原来的价格是怎样的,都要重新的开始,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如果土地供给的量很大的话,土地重购是很难形成的,因为新的土地供给量加大的时候,价格是随着市场而变化的,如果土地供应量有限或者是极度有限的时候,一定是价格不断的上升。

  北京上半年卖了33块土地,北京一共有800家企业,也就是说,按一半的企业计算,平均10个企业不到一块地,一定会进行土地控制成本的重估,一评估就傻了。

  第二个变化是改变了人们的销售预期,每次调控都希望房价掉下来,所以预期是房价下降,今年上半年扣除物价指数只有二点几,政府和消费者都希望楼价下降,所以没有买房的人都亏了,所有买房的人都希望房价不断的上涨,就变成了长远预期和短期的调控的矛盾。

  第三个变化就是对开发商的影响,一方面的影响是大家觉得,一开始调控的时候,现金流链会断,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说调控关闭了银行的闸门,让开发商重新开始,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所有开发商的现金流没有断,反而发财了,这个跟政策的调控是相反的,本来是想控制现金流使房价下降,控制投资增长,结果将所有人都救活了。例如一些别墅区本来卖得不是很好,一限制户型和面积后,这些开发商发财了,而且活得更好,越是有存量的越是挣钱,反而是前面卖得很火爆的别墅却没有挣到钱。刚才梁上燕说一年卖了30亿,应该拖延一下,如果将房屋卖光了,还不如房屋卖得少的开发商挣的钱要少。

  在座的有几位经济学家,他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或者是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大道理,我们就懂得房屋今天没有卖出去,明天就要涨价,上涨的幅度要比银行的利息还要高,这样我们就有钱赚了,所以买房的就赚了,没有买房的就亏了。这些道理不被宏观调控所认同。所有的媒体和经济学家分析房地产投资增长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分析,投资增长量是否有增加,这就要看开发商提供的总户数是否有增加,也许我们的建筑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增长的价格一部分是土地指导,一部分是户型造成的,所以不同的户型和套数的总量是降低的,目前来说,最高一年生产380万平方米,现在的产量也就是340―350万平方米左右,后来发现水泥、钢材、污染和产能过剩都跟我们没有关系了,所以国家发了报告说说我们的投资过热跟房地产也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几年的调控都是根据房地产业的情况进行调控的。国家发改委形成的宏观调控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增长并没有产生过剩的供给量,最后我们用数字证明这个结果,当结果被证明后,大家发现供给量没有随着投资增长而是下降。

  北京去年地价增长了26%,房价增长了只有9.1%,相当于地价增长的一半左右,因此投资增长是下降的,北京上半年投资增长是10%,一季度土地的价格却上涨了9%,所以我们希望政府不断的宏观调控,如果调控一次涨一次价格,在座的开发商就乐的嘴合不上了。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