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期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发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年版、2002年版和2004年版,2005年发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从2002年开始开展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程,目前已在全国26个城市选取了34个项目进行健康住宅试点,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其中9个项目已经通过验收成为健康住宅示范工程。
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使健康住宅的研究体系日益完善,技术导则版本陆续升级,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合作联盟逐渐壮大,全国布局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为健康住宅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住宅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34个健康住宅试点项目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包括住区环境、空气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绿化环境、住区社会功能、住区心理环境、健康物业管理等14大项104个专项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住宅技术创新和提高居住舒适度、健康度等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健康住宅和人居健康工程需要住区开发、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物业管理、监理检测等企业共同参与,更需要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公共卫生学、城市社会学、生活行为学等学科,以及文化、体育、卫生、保险等行业协调工作。更重要的是居住者对健康住宅的广泛参与,社区的持续建设与规划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近日,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沿海绿色家园集团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本次论坛在总结近几年我国健康住宅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同时,结合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宏观调控政策,顺应今后我国住宅建设与发展方向,体现出健康住宅的三大创新点:在理论上,探讨如何正确引导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居住观;在实践上,开始注重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技术与理念,打造适应我国国情和居民承受能力的高品质健康住宅;在概念上,则开始将健康的居住空间,包括室内与室外、社区与城区、住宅与公共建筑在内的城市综合体的延伸,从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住宅成套解决方案。
如果说,健康住宅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住宅建设的水平,带动了我国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话,那么,针对现阶段我国住宅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便成为健康住宅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这一过程,也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落实,路径渐渐清晰。
“问诊”现阶段中国住宅:
正确引导居住观
短短的20年中,中国住宅发生的变化可谓空前,也正因为这种近乎“神话”的变化,引发了国人对“居住观”和“居住观引导”的思考。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燕辉认为,以人为本催生健康住宅,是世界各国开发新型住宅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的必然趋势。由于中国住宅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但研究领域和建造技术相对滞后,“快餐式”的住宅建设比比皆是,在大规模住宅建设背后留下了诸多遗憾。走过住宅建设初级阶段的中国房地产开发,步入了“贪大求阔”的误区。告别了住房短缺的阶段,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住宅要求的不断攀升,现阶段人们对住宅标准的期望值往往带有盲目性,甚至超出了国情的承载力。
“90、70”政策的实施,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直接问诊。而90平方米政策引发的“面积与品质”之争,既透视出消费者居住观上存在的严重误区,又给业界提出了如何让小户型跟舒适度划上等号的命题。因而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梯度消费观,成为健康住宅理论创新的重点;伴随梯度消费观而来的,便是通过高品质的中小套型样板项目,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感悟,中小套型一样可以做到高舒适度、做成宜居的健康住宅。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建筑师要不断赋予住宅新的内涵。“三大一小”是否仍然适用?《住宅规范》的一些规定是否需要改变?厨卫设施是否可以从观念上更新?信息化社会对住宅提出了什么颠覆性要求?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建筑师刘东卫研究认为,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宏观背景下,当前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与建设的讨论触及到我国住宅发展的核心课题。住宅建设和设计者能否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是中小套型住宅建设和设计的关键所在。
对此,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事业部主任赵旭表示,除了理论创新,更需要具体而扎实的科研应用,需要开发商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需要面向国际的学习意识,需要更广泛的宣传带动作用。
健康住宅先行实践:
打造中国技术集成型住宅示范工程
鉴于此,引进“日本技术高集成度住宅”,并加以创新的思路,得到与会嘉宾的认可,同时也成为健康住宅跨入新阶段的标志。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仲继寿表示,从以单一面积指标衡量住宅的传统理念,过渡到“精细式”住宅建设,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引进技术和部品不是简单模仿,而要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有建立在产业化基础上的精装修,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精细式住宅的优越性,改变单纯面积指标的居住观。” 刘燕辉强调说。
日本美好住宅中心大野谦三先生的题为“中日技术集成型住宅示范工程合作建设”的主题演讲,引起了中国建筑师与开发商的反思:中国的住宅究竟落后在哪儿?如何消除这个差距?“中日高集成住宅研究”的中方研究单位代表刘燕辉,在“技术集成型住宅对居住观引导”的演讲中指出,我国现阶段对中小户型的研究十分重要。住宅建设总体上要满足住宅的居住性、安全性、环境性、经济耐久性、社会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住宅的研发,应侧重于满足家庭构成、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变化性的要求,注重功能与空间的经济、实用、紧凑、合理。
刘东卫认为,日本的住宅建设和住宅设计发展中的课题,可以归结为低收人者的住宅供给和老龄化、市场需求多样化、地球环境与城市建设、居住生活质量及其品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住宅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让人们深入思索中国住宅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的发展方向。
正是基于这一研究和思考,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日本美好住宅中心合作开展了“中日技术集成型住宅示范工程合作建设”。中方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为组织实施单位,日方则以日本美好住宅中心(BL)为组织实施单位。双方从分析现阶段中国住宅建设中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入手,以“诊断”方式提炼中日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并建立合作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确定示范项目的内容。然后,选择具有显示度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以项目为载体确定实施的可行性,确保示范工程的顺利完成。
据刘燕辉介绍,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选择若干项目,开展相关实践,并已经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企业认同、科研机构推进、国际合作导航,是目前健康住宅得以大力开展的重要保证。
住宅健康引领建筑健康:
城市综合体的健康策略
在既有健康住宅项目中,包括北京的沿海・赛洛城、当代万国城、上京・新航线等,均位于城市核心区。 在此背景下,健康住宅的健康内涵被越来越多因素影响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因素所限制。据仲继寿介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中,首次将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从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拓展至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同时,在科技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住宅的评估体系、技术体系、建筑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工程。仲继寿在《城市综合体的健康策略》主题演讲中谈到,城市建筑综合体即指在城市核心区、交通枢纽区或城郊结合部,通过大型建筑体或建筑群的方式,将不同性质、不同时段的城市功能组织在一起,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具有自给自足与自我调整功能的城市节点。
沿海绿色家园集团总裁吴欣也谈到无论是交通还是功能配套,位于核心区的项目都比一般居住区承载了更多的城市功能。同时,这些项目也更符合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更贴合城市住宅的发展方向。
“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定位的侧重点不同,” 仲继寿说,大型城市综合体一般包括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公寓型住宅,以及支撑其人流的展览、博物、文化、娱乐等,它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办公、购物和白领人士的居住要求。因此,健康影响因素要比住宅及其住区所涉及的层面多。
这些层面主要包括,以交通为主线的总体规划、以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健康生态的建筑环境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健康的物业管理环境五个方面。这其中,仲继寿着重强调了以交通为主线的总体规划的重要性。他表示,综合体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营造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和综合体环境,满足人们轻松消费的心理需求。
而这一点,正是国内房地产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健康住宅的城市综合体理念,已经接触到了规划的核心问题。对国内的住宅建设来说,是一件幸事;对健康住宅来说,则任重而道远。文/ 中国建设报报记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