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根治房产业黑幕 呼唤程序越少监管越强

http://bj.house.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12:39  红网

  一种商品,从生产、销售到消费的程序和环节越多,其价格往往就越贵。具体到职能部门的工作来说,相关程序越多,效率会越低,相关人员寻租腐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下面这则“房产黑幕”新闻就印证了这一点:近日,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记者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房开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5月11日《经济参考报》报道)

  

房价高居不下,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受关注、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国家进一步深化了宏观调控,各部门也联手调控房价,但目前的种种讯息均反馈:房价并未因此有较大的回落,离民众满意的合理房价仍有相当距离。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相关部门调控房价的种种措施,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行机制内小修小补,没有上升到全面反思市场机制创新与变革、房产价格机制的理性安排。换而言之,相关部门仅仅盯住房价高的市场因素,并以此为据进行了各类调节;却欠缺从审查自身是否存在权力寻租、腐败交易的勇气和动力。

  超过40%的利润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在业内可能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但是,从业内知晓到公众知情并不容易,这点从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高房价造就的既得利益阶层,是多么顽固地维护着自身的利益,是多么不情愿从砸碎自己的“腐败饭碗”入手改革。

  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者属性,决定了其对房地产市场只能监管、调控,而不能全盘操控房价。因此,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什么要管?什么不管?什么措施管用?什么措施不管用?是让房价回归合理市场价格的第一步。

  严格遵守各项法律,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让房地产从规划、征地、建造、销售到入住等环节,尽可能压缩、减少“长官意志”、“人治思维”下的行政干预可能性,构建阳光操作、科学统筹的程序,就有可能使相关部门和个人从中谋取私利、贪污腐败的概率变为最小。这是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做到的,也应该做到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曾鲜明地指出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是一个“守夜人”——即政府并不是万能,但没有政府又是万万不能,政府所能做的是:通过合理、有力监管,为市场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这是形成良性市场经济、让市场理性运转的根本前提。

  因此,针对房价高居不下,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程序减少”来压缩职能部门的寻租腐化空间,这对打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顽固“抱团”无疑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切实履行“守夜人”角色,加强监管,狠狠打击房产领域的贪污腐败,让腐败产生的巨额交易成本降下来,让购房者少掏“窝心钱”。

  程序越少监管越强,双管齐下理应是房价回归理性的道路之一。当然,这需要职能部门有反省自身的魄力,需要职能部门有改革自身的气度,民众也期待它们能拿出扎实有效的行动。

房产热点
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58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