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全国房价年增长5.5%不算高(图)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7:12 新浪房产 | |||||||||
![]()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新闻图片 主持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赵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经济与投资过热了吗?宏观调控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责任。赵教授曾经担任过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战略部部长,他是世界银行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中国体制改革研究委员会特约研究员。赵教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在房地产的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很有影响力的文章。
赵晓:非常感谢主持人,也感谢会议的组织者,让我有机会跟大家就我最新的一些研究,特别是涉及到房地产发展,房地产投资的一些宏观方面的信息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们知道,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又出现了一些争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上半年到了10.9%,一到三季度到了10.7%。对于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又再一次出现过热,前面的讲者多多少少也表露出这样的信息。同时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前一段的宏观调控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特别是认为房地产的调控没有能够控制得住,在这样一个判断下,不言而喻,认为经济仍然是过热的,宏观调控应该继续,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宏观调控也要继续,这是主流的观点。我想讨论的是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是否真的过热了,宏观调控是否还要继续,或者是否还要继续实施严厉的宏观调控,最后我们讨论宏观调控调什么,它对房地产的影响有多大。 首先,我们知道宏观调控是否过热,我们不能简单说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就是过热了,这是缺乏理由的。就像我们说一个人,比如说这个人的身高很高,我们不能简单因为这个人身高很高就说这个人一定有毛病。前一段我曾经从北京到上海,在飞机上我碰到一个个头长得特别高的人,他在经过过道的时候他的头比过道的天花板还要高,他不得不低着头往前走,这个人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了,他就是姚明。姚明坐在飞机的第一排第一个座位上,他长得非常高,我很有幸,因为跟他同乘一驾飞机,所以跟他聊了一会儿,而且还送了他一个礼物,后来我知道他是恰好来上海过他的25周岁生日。姚明的身高固然是非常高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姚明一定有毛病,我们更不能因为姚明的身高高就把他送到医院去。中国经济也是这样,我们不能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我们就认为中国经济一定是过热了,所以一定要对它进行宏观调控,一定要把中国经济送到医院去,这在逻辑上,在经济学上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我们要判断姚明有问题,我们大概应该对他的身体进行一些测量,如果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问题,中国经济是过热的,同样我们要对它的一些指标进行一些测量。最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否平衡,这个会反映在物价上涨上是否失控这样一个指标上。另外一个指标是投资回报或者是投资效率是否高,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拉动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世界可能都是最高的,比当年的日本、当年的韩国,在他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我们的投资所作的贡献还要大。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主要调的也是投资,因为消费不需要调,政府从来没有说我要去打压消费,恰恰相反,政府是鼓励居民消费的。政府也没有去打压外贸,因为外贸对中国的经济和就业贡献很大,每年的新增就业大概200万人,所以政府也无意去打压外贸。所以最后宏观调控实实在在是落在对投资的调控上面,主要打压的就是投资,投资里边主要打压的就是房地产的投资。在过去这一轮的调控中我们发现,宏观调控最后演变成房地产调控,房地产调控主要就是控制房地产的投资,原因就在于我们认为经济过热是因为投资过热,投资过热是因为房地产投资过热,但是房地产投资是否过热,其实真正要看的指标我们也要看它的投资回报。所以我们要衡量两个指标,一个是物价指标,一个是投资回报的指标,我们只有从这两个指标上找到痕迹,我们才能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中国经济是否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 首先我们发现物价的指标是非常好的,消费物价水平从2005年以来已经牢牢控制在2%以内的水平,2005年是1.8%,今年上半年是1.3%,目前就在1.3%、1.2%这样的水平。这样一个物价可以说是相当理想的物价,因为消费的物价不是越低越好,物价的失控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如果物价过低增长,是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家不要忘了,前几年我们曾经出现过通货紧缩,所以这样一个物价水平可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不能往下降了。很多人会说你这是CPI,也就是消费物价指数,在上游的物价可能不是这样吧,上游能源、原材料、动力够劲物价指数可能是很高的。这两年我们听到许许多多的观点,可以说从政府到民间,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一定会出现能源原材料的危机,因为理由很简单,中国已经开始崛起了,中国是14亿人口,以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数,美国、日本、西欧加起来才是7亿人口,中国14亿人口要崛起,这还得了。很多人认为,天堂太小了,过去天堂里边只装了7亿人口,现在有14亿人口要进去,天堂太小了,天堂要被挤破了,要出现一系列的危机,能源危机、原材料危机等等,很多人在提出各种各样的中国崛起危机的观点。经济学家说没有那么多的危机,茅于轼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中国有那么多危机吗?没有,市场经济是解决危机的,而不是导致危机的,它在导致问题的同时,它也在通过技术的进步等等在解决掉这些危机,总体上来讲,它是克服危机的。但是经济学家的这个乐观的观点有没有依据呢?是否经济学家过于乐观了呢?我们来看一下去年以来中国上游物价的变化态势。 我们发现2004年上游的物价上涨是最快的,达到了11.4%的最高水平,但是2005年开始回落了,到了5%,今年上半年虽然国际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但是电力短缺的局面却大有好转,因此总体的物价水平保持在6.6%,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假如我跟各位打个赌,以后上游的物价是继续看上涨还是有可能看跌呢?不知道各位怎么看,但是我个人是看跌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过去三年的投资高峰中,我们大量的投资是转向能源、原材料的。我们看到,中国电力短缺的局面已经大有好转,今年长三角电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短缺了,如果电力短缺的局面缓解,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发现,油和煤炭短缺的局面也会缓解,因为前几年当电不够了,大家就拿煤和油来发电,所以煤和油的价格上升也很快。我们再来看矿山原材料,那些中国人认为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我们发现似乎它的供应也在上涨。比如说中国的石油资源,过去我们认为我们就那么点石油,很快就没有了,但是最近新疆又发现了全国第二大的油田,原因在于以前中国地下资源的勘探只到地下一百米,到地下一百米我们就不往下勘探了,没有勘探的价值,当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我们觉得有必要继续往下勘探,所以我们现在的勘探思路朝地下三百米的方向走,于是我们发现了很多资源。而过去由于有很多矿山机械用于资源开采,所以我们对未来的局面非常乐观,认为未来几年不会一路上涨,而是有所下跌。 再一个是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我们发现也非常稳定。2004年是6.1%,是最高的,2005年是3.2%,今年上半年是3.5%。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今年上半年是1.4%。从以上各个指数来看我们都看不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也看不出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大的问题,而且从未来来看,我们也可以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 再看看大家讨论最激烈的房地产的价格。刚才任所长已经提到了,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上涨了5.5%,他认为这个还是有点高,但是我认为这个价格指数不能说高,因为我们的外汇价格,就是人民币外汇相对于美元已经上升了3.8%,如果房价上升3.8%用人民币来替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另外居民的收入也上升了10%左右,这样居民收入的上涨伴随着5.5%的全国房价上升,这是一个很低的水平。 再一个我们知道,中国所有资产的价格都在上升,比如说股票市场的价格,股票指数平均上升了9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土地的交易价格指数从2004年以来是稳定回落的,2004年最高10.1%,2005年7.9%,2006年上半年到了5.7%。所以谁说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没有成功,谁说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没有效果,我们看看这些指标,我们就知道它是有效果的。 我们再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投资汇报有没有什么问题呢?前面我们所物价没有什么问题,稳中趋降。首先我们知道的确中国经济是依赖投资而增长的,但是中国经济依赖投资而增长并不以为这中国的投资就一定有多大的问题。现在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投资一定是过高的,投资一定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们说投资到底是不是高了主要要看投资的回报。今年以来出现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一个情况,就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28%,因为2005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悲惨增长,企业增产不增收,也就是赔本赚吆喝。很多外国朋友非常不理解,路透社的朋友问我你们的数据是真实的吗,他说你们中国人一概喜欢造假,是不是这个也是在造假,我说中国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8%也许是高报,但也许还低报了。今天我没有办法把我回答给他们的情况都进行介绍,我只回答一个问题,我们28%这么高的增长比GDP增长还高,到底是不是真实。 这是1996年到2006年的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96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424亿元,到2005年达到了14361亿元,十年里增长了十倍。你会发现2006年增长28%的利润实在太高了,但是假如你从1996年就开始中国经济的数据,你会发现2006年其实是很正常的增长,你要问的不是2006年为什么增长28%那么高,你要问的是为什么2005年只增长21%那么低。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好象有多么大的危机,有一本书叫开创蓝海,开创蓝海的言外之意是中国的企业都是从事传统产业的,都是完全竞争的,所以他们一定是处在红海,应该想办法去制造差异性,然后进入到蓝海。我曾经在一个论坛上跟认为中国在红海上的管理学家进行探讨,我说没有办法证明中国处在红海,恰恰我的数据表明中国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蓝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是全世界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回报更高,中国的企业正在把他们以前在欧洲的企业、日本的企业、美国的企业一步步逼到红海,所以他们要脱离红海就必须要把他们的资本、他们的工厂搬到中国来,这才是根本原因。还有一个问题提出,我们的利润增长快主要是垄断行业增长快,民营企业、竞争性的行业利润增长是不快的。我发现这些朋友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石化和有色是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长第一位和第四位的企业,这两个都有垄断行业的性质。但是也不尽然,轻工行业和机械行业的利润增长也很快,也是竞争行业,分别列增长贡献的第二大行业和第三大行业,而这四个行业合起来,他们占了全部新增利润的80%,这里有垄断部门,也有非垄断部门。我到福建的晋江去调查,晋江这里生产的主要是传统产品,比如说服装、鞋帽等等,按理说,他们现在应该是很差很悲惨的境地,但是我发现他们企业的利润仍然是很高的,主要是他们实行了品牌经营。同样一件衣服,一般企业生产的它卖200元钱,如果是七匹狼的可能卖掉500元钱,这样的情况使得晋江的企业摆脱了低利润的状况。 中国企业的利润增长这么快,有一些是短期的原因,比如说跟上游的物价回落有关,前面我们讲到上游的物价在回落,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在减少,利润相应在增长。包括煤炭的价格,煤炭的价格实际上从2004年以来一直是在回落的,并不是始终上升的,包括石油的价格现在也开始下降了。 利润的增长还跟一个因素有关系,就是利率的稳定。因为我们知道目前的利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利率构成企业的财务成本,当利率稳定的时候企业的财务成本就比较低,它的利润相比之下就显得比较高。但是我们发现,即使利率有比较大的上调,那么对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影响也会比较小。因为到目前为止,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只有58.73%,截止到目前为止利率上升一个点所能影响的财务成本是281亿元,这意味着利率即使上调一个百分点,它所造成的财务风险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具备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今年一到七月份我们的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31832亿元,增长24%,减缓6.4个百分点。 但是这个只能解释我们短期的利润上升,我们还要解释为什么从96年以来,我们的工业企业利润年增长达到了平均30%的水平,我们发现可能还要用另外一些原因来解释。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非常聪明,中国人特别勤劳,也特别好学,包括我们大家现在都在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知道一个人,一个聪明的中国人,从一个非熟练工转变为一个熟练工,他所创造出来的收益是大幅度增长的,好比说你刚刚雇了一个人,第一年这个人可能干不了什么,这个人学习能力非常强、非常聪明,这个人经过学习,他的工作能力就大幅度增长,但是工资并没有相应增长,特别是目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处于无限应用状态。即使是高端一点的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也许多谈判工资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企业创造的收益,这些聪明的人所创造的收益最后都被资本拿走了,而没有办理工资。比如说2006年上半年,全年的劳动生产力达到了118393元,跟去年相比每人增长了19760元,但是工资的增长只有4%,这是很低的增长,所以工资的增长低就意味着资本所得,也就是利润增长快,所以我们的利润增长才达到了28%。 还有就是土地价格,中国可用于发展的土地资源是比较稀缺的,人均可用于发展的耕地资源,我们只相当于美国的1/25,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中国土地的价格实际总体上仍然是偏低的,本来中国的价格应该向日本的方向去,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国的城市每平方地价是1200元,而美国的城市地价平均是500美元,而劳动力价格又是很低的,中国人又非常聪明,这就意味着资本在中国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全要素生产力,我们的经济增长有一些是新增加的劳动力带来的,有一些是新增加的土地带来的,有一些是新增加的资本带来的,但是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我们还发现还有一些因素我们说不清楚,它可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是制度创新带来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新组合、新的市场发现带来的,这个我们说不清楚,我们只能说是因为那些生产要素他们一起做出的贡献,这叫做全要素生产力,全要素生产力我们发现占到我们GDP增长的30%到40%,这样一个增长比发达国家的整体增长速度还要快,这样一个增长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经济处于比较稳健的状态。 由于我们有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我们有包括土地、包括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意味着在中国的投资回报一定是比较高的,过去比较高,未来会不会继续处于比较高的状态呢?原因在于目前的国际化,我们认为迄今为止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金,实际上是很低的水平,我们只转移了发达国家三分之一的产业,我们现在的消费品覆盖了欧美市场、日本市场的主体市场。但是大家别忘了,这些消费品只占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三分之一,他们真正的生产能力在重化工业,真正的产品价值也在重化工业,而这样一些产业转移还没有进行。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产业转移、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为止从价值上来讲可能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接下来我们要把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转移到中国来,一定要转移到中国来,原因就在于中国有全世界最高的投资回报,中国有相当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差异。重化工也有10万亿美金的规模,我们不可能都拿过来,我们可以在未来的25年里面,每年转移1000亿美元。外资引进目前出现了小小的低潮,正是在等待这样一个新的外资转移的浪潮,很快就会进入这样一个新的浪潮。由此带来的是中国竞争产业结构的提升,由此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的成长等等。 我们估计到2030年,中国引进的外资可以达到25000亿美元,我们的贸易总额可以达到10万亿美元,去年我们的贸易顺差达到1000亿美元,大家觉得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人均还不到100美元,德国和日本再出口高峰的时候,人均所创造的顺差可以达到1500美元,未来几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3000美元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回过头来再直截了当地谈一下中国工业的情况。98年,100元的增加值的利润不到8元钱,现在已经超过20元钱。从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来看,98年以来也是不断上升的,现在它稳稳地在18%以上。再一个比较是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它只有不到4%。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把100万投在工业方面,我们每年的投资回报可以达到18万以上,但是属于你存在银行里面,那么你就只有三万元钱的回报,这是非常低的。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买房子,而不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面,因为银行的投资回报是最低的,工业的投资回报大大高于银行投资回报,而房地产的投资回报又大大高于工业的投资回报。我曾经问过美国一家基金公司为什么要投资中国大陆,他说很简单,在美国每年的投资回报从来不高于5%,在新加坡的投资回报从来不高于10%,但是在中国的投资回报从来不低于15%。 中国的投资回报很好很健康,既然很好很健康,投资者就一定会有旺盛的投资需求,他们绝对不会投错,所以目前的投资是没有风险的。 投资没有问题,物价没有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是比较健康的,我们不能说中国经济过热了,不能说一定要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不能说一定要把房地产投资降下来。而且我们要把房地产投资降下来和把房价降下来的政策是互相矛盾的,如果房地产投资减少了,住房供应一定减少,如果住房供应减少了房地产的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呢?假如你是这个家的当家人,你应该考虑的是每100元钱用在什么方面能够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比如说用在投资方面可以带来很大的投资回报,用在房地产方面可以带来比其他行业更大的投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水准,那么对整个国家的福利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很多人讲一定觉得10.9的经济增长水平就是太高了,我非要调控它不可,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或者是给政府一个建议,就是我们把外息调下来,就是不要那么高的外汇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到今年10月份已经超过1万亿美金了,1万亿美金里面至少有3000亿是多余的,而未来人民币可能会继续升值,可能是30%、40%,甚至50%,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那么这些外汇储备就会出现30%到50%的损失,这样一个损失是非常大的,你辛辛苦苦获得的外资收入,它的回报是最差的,所以我们真要搞调控,不是调控投资,不是把生金蛋的鹅宰了,而是投资回报最差的那部分降下来。 我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是比较健康的,宏观调控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所以下一步应该说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收手了,如果真要调的话,唯一要调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外息。从房地产的投资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保值,这样有利于房价调控。但是今年以来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是房地产的投资增长居然低于全国平均的固定资产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由某些行业带动的,尤其是房地产,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居然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保持适当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政策真正要做的是保持住房的保障供应、结构性的调整,其实我们现在的住房价格也是稳定的,而这件事情政府现在已经意识到,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北京市最近出台的这些措施,都是保障住房的分类供应,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有房子住,都是做这件事情的,假如说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个人认为政府的主要工作就做好了。剩下是市场的事情,比如市场喜欢投资多少,完全交给市场调控的房子,它的房价究竟能够涨到多高,其实这不是需要政府考虑的事情。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