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首推178万平方米土地 价高者得引争议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7:03 上海证券报 | |||||||||
等待了大半年,上海的土地市场终于有了动静。17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发布上海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6年第1号公告,以挂牌形式出让位于闸北、杨浦等12个区县的20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总土地面积177.8677万平方米。 住宅用地占大半
公告显示,这次上海推出的20幅土地中,具有住宅性质的土地占到了13幅,其中纯住宅用途的9幅,带有商办性质的4幅。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批住宅用地依然集中于宝山、嘉定、南汇、青浦、松江等上海近郊,几幅在徐汇、闸北、杨浦等中心城区的地也是处于上海外环区域,且规模不大。 但毕竟这是上海今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推地,此前的近8个月,上海除了推出12批面向拆迁户的配套商品房外,还没有出让过一幅经营性用地,因此上海业内对这次的土地放量均表示出关注。 上海万科、华润置地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有关人士就此向记者表示,会去了解土地情况,不过主要还将从地段、规模上去考量。 根据公告,这批土地的挂牌期为9月15日至9月29日,本月28日有意竞买者就可去领取挂牌文件。 结构或按单项控制 另外,出让公告还注明:这次挂牌地块中土地用途涉及住宅的,执行国办发〔2006〕37号文件,具体地块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详见地块挂牌文件。也就是说,上海已经要在土地出让环节执行“国六条”细则中有关结构调控的规定。 “我们区推出的这幅住宅和商办各占一半比例的地块,就要求开发商在住宅开发上实行‘90平方米以下占70%比例以上’的规划要求。”上海市闸北区房地局的工作人员昨天表示。 记者还询问了宝山、青浦、闵行等区的土地储备中心或房地局的相关人士,他们也表示,对所推出的住宅用地基本都会要求按照“90平方米、70%以上”的政策标准去开发。不过,由于各区具体的挂牌文件还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也称具体标准可能对于不同的地块会有所微调。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情况更透露出上海执行楼市结构调控政策的思路。“虽然上海的地方调控细则还没有出台,然而按照建设部的细则,70%的比例是交由地方按总量控制的,但现在看来,上海很可能按单个项目去操作,至少在土地供应环节上是这样来控制的。”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高级评论员表示。 价高者得引争议 而最受业内人士关注的是此次住宅用地的出让方式。据了解,上海在全面实行土地招拍挂出让后,住宅用地基本都采取综合考评的招标方式出让,此次却选择了和商办用地一样的以价高者得为原则的挂牌竞价方式。 “上海只是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推地中对一幅位于嘉定区的住宅用途的宅基地置换地块作挂牌出让,由于那幅地位置实在偏远,性质又比较特殊,所以直接以挂牌方式出让并未引起太大反响,而这次这么多住宅用地统一进行挂牌出让,令我感到吃惊。”上海一位资深房产分析师这样表示。 甚至有人士认为,上海挂牌出让住宅用地与国家在此轮调控中提倡的“采用招标方式出让住宅用地,由政府在户型、价位等方面提出限制要求,以保证房屋建成后价格稳定”的思路不符。 对此,上海的不少开发商和分析师认为,基于调控新政影响,开发商在拿地时会更加理性、谨慎,高价争地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增加。(上海证券报/记者 李和裕) 相关报道 北京:40宗土地将入市铸供地高峰 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的信息显示,北京未来准备公开出让的土地已达40宗,其中包括即将入市的30宗土地和正在交易的10宗土地。这批土地的总面积达556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达545万平方米。 广东:施行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公布和实施《广东省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该《标准》已于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地下土地将会公开转让 开发商又有了新蛋糕 近日,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上,南京湖南路地下商业街、金陵中学东侧地下,两个地块正在公开挂牌转让。 万平米以上土地直接出让叫停 地王难避灭门之灾 国土资源部有消息传出,考虑到土地垄断容易产生房价垄断性定价的问题,上万平方米大地块直接出让的方式可能会被叫停,取而代之的将是大地块分割成小地块后再上市,目前土地拆分入市已经在全国的部分城市开始实行,这对传统的大宗土地上市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政策解析 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答记者问。 ·土地出让金5%做廉租房 资金为住房保障开好头 ·地方债变身“地雷阵”?土地出让金改革时不我待 土地调控敲响卖地生财警钟 急催中央地方同步 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包括杭州在内的不少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对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依赖度非常大,很多正在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设项目,其资金都来自卖地生财的“土地财政”。越来越严厉的调控政策不仅给“发热”的楼市吹来了阵阵寒风,而且给这种“经营城市”思路敲响了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