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地产商业影响力系列论坛之栖居别墅(组图)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14:23 新浪房产 |
![]() 宽带视频:建造地产商业影响力系列论坛之栖居别墅(1)、(2)、(3) 窄带视频:建造地产商业影响力系列论坛之栖居别墅(1)、(2)、(3) 谁是创新领袖?谁是创新企业?谁是创新楼盘? “建造地产商业影响力”系列论坛—“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房地产创新100活动”的前站!由新浪网、英才杂志、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等全国13家主流媒体共同主办。第一期“栖居别墅”,顶级别墅操盘手激情碰撞,共话别墅魅力! 主要议题: 1、消费者购买别墅的心理需求。(居住?投资?自我包装?……) 2、根据市场需求,北京目前开发的别墅风格特点。 3、国土资源部对别墅用地的限定政策将催生更多高端住宅形态,别墅的开发应该如何通过差异化战略,区别于其他高端住宅项目。 论坛嘉宾: 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鄂俊宇 香江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明朗 北京汇超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少洲 北京策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王天雨 现场主持:《英才》杂志社社长 宋立新 新浪房产频道 主编 杨熙 宋立新: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大家聚在新浪谈谈关于别墅的话题,因为几位老总都是京城开发别墅比较有名的发展商,每个人的特色都不一样,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他们是: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鄂俊宇,香江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明朗,北京汇超房地产有限公司林少洲,策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雨,新浪房产频道主编杨熙。 ![]() 宋立新:非常感谢各位来到这个专谈别墅的论坛,今天是“建造地产商业影响力系列论坛”第一场,这个是06年第四届中国房地产创新活动100的第一站,我们也很荣幸,这个论坛和这个活动是由英才杂志,新浪网,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北京电视台等等全国13家主流媒体共同主办的,就2006年房地产行业大家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谁是创新的领袖,谁是创新的企业,谁是创新的楼盘,希望能在这次活动中沉淀出我们的新思维,第一个话题呢,我很想请鄂俊宇和潘明朗谈一下,他们两个谈到创新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尊重,鄂俊宇经常在大小论坛上宣扬尊重带来创新,创新带来价值这样一个理念,潘明朗呢,我也看到很多他谈到只有尊重需求才能带来持续价值,谈到与客户需求方面的互动的一些话题,我们先请两位就你们的尊重这个核心词给我们谈一谈你们的感受。 鄂俊宇:我先抛块砖头,应该说尊重带来价值,实际是我们亿城开发的一个经营理念,但是我觉得,如果体现在别墅产品形态开发理念上也是非常的合适。所谓尊重,就是要有敬畏之心吧,别墅这个概念说了很多了,各种各样的载体都有,最核心的,别墅还是对稀缺土地资源的第一要素,既然是稀缺的土地资源,有一些是作为土地资源来讲具有历史传承吧,我们建造的别墅,他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首先是机遇一种尊重,敬畏之心在这个土地上做什么产品。机遇这种尊重,我们来做这个别墅项目,我们比较代表的就是现在可能在做的万城华府项目,我觉得我们是以从对土地的尊重到为目标客户群的尊重,到对产品的尊重,形成一个天地人宅,从土地价值到产品价值到客户价值的一个有机的提升吧,这可能是我们在尊重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先表个态,我们作为发展商来讲,应该对别墅项目或别墅产品的稀缺性是怀着敬畏之心在做的。 宋立新:希望新浪地产的主编杨熙,等一下鄂总和潘总讲完了以后,杨总会以网友的视角点评一下,刚才鄂总是对土地稀缺资源的尊重,大家知道山景,水景湖景都是稀缺资源,潘明朗说尊重是平等,只有平视客户的需求,才能真正体会客户的想法,潘明朗呢,你谈谈尊重和创新的关系。 ![]() 潘明朗:我今天首先对主持人提的这个尊重的词,我有特别热烈的共鸣,因为尊重这个词特别重要,作为开发商来说,肯定要尊重三个东西,首先要尊重客户,尊重人,尊重所有的居者,第二个要尊重土地,因为土地是一个永远在减少的,必须要尊重土地,不管在城市还是郊区,最近好象听到说《无极》拍摄的时候不尊重环境,受到了批评,我们更需要对土地的尊重,第三个就是要尊重法规和政策,因为我是做市场的,我更多谈谈人的问题,就是说,刚才说了创新,我觉得创新的基础是尊重,是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尊重,凯文利奇说过“什么是建筑,人类就是从居住开始的,居住是一个非常长的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承传的因素”,首先我认为我们公司开发的时候,创新首先是要寻找,我最近看徽州那边有一个古村,过去一个老地主盖房子的时候,喊了一句口号非常好,就是做退一步想,事实上认为创新并不等于是对今天的科技,今天的先锋的意识一种直接的吸纳,我认为创新某种程度上也是做退一步想,是什么呢,我们这么多年国内建造的房子,就别墅而言,更多的是直接吸引西方的东西,我们在做香江别墅,是我们香江开发的第一个别墅,我们开始做这个别墅的时候,就是要做退一步想,就是我们如何建造一个适合我们本民族,本土的人士居住需求的,这样一种理念。 事实上中国居住的很多理念,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先进的,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以家庭为核心的这样一种围合式的概念,实际上创新是把旧的元素和积极的好的元素做一个组合,我们找回来我们固有的一些东西,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什么是好吃,你是山西人,我是福建人,可能好吃的口味可能不一样,是因为你承传了你那个地方的口味,我承传了我那个地方的口味,我想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是对一个地方的承传,创新首先是尊重,尊重我们本地人的承载,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人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早对西方的崇拜,回归到对本民族。我看我们的林总穿的中式的服装,实际上这是对精神回归的倡导者,事实上人们对本民族历史价值的重新的认识,我觉得这两三年在别墅市场也出现一个很大的回归,可能出现几派,一派是欧式的,财富公馆做得古典城堡式的建筑,我看到很多的回归,有的直接,比如观唐啊,就是更直接了,就是纯中式的,我们改良了,我们认为就是,应该是中式的建筑文理,西式的建筑语言,充分满足现代的40岁左右上下的这一群人,他个文化有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需求,我就先说这些。 杨熙:刚才鄂总和潘总都讲了他们的理念,我觉得别墅的开发和前两年有很大的区别,当年的玫瑰园,所谓的豪宅,他们都是走高端宣传路线,恨不得一出来就是高档的路线,非常豪华,但是现在从万城华府,他们更多的有一个背面的东西,这个项目出来的时候是很低调的,不是一出来就宣扬我是多么豪华,多么顶点的,营造一种氛围,这个氛围最终很大气。可能在之前,在天涯上,后来新浪转载了一个帖子,就是富豪们讲了很多,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他们也非常尊重每一个人,在咱们这个项目里头,可能也有这的体现。 宋立新: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创新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以客户需求为方向,同时也谈到,刚才杨熙谈到,住别墅的人都应该懂得尊重天人地,我们的发展商他们的情怀是外在化的,林少洲是我的老乡,是广东人,也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高材生,最早掀起地产注重文化的浪潮的。因为林少洲有一个很有名的话,是内在儒道,外围施禅,说到儒,我就拆字,一个人一个需,我最早写了一篇文章,儒学是先从研究人的需求为学问,所以他可以影响中国人这么多年,我想请林少洲谈谈,他认为创新和儒的关系,可以谈谈林少洲的穿着这种理念。 ![]() 林少洲:刚才讲了,中国人是在世界上,我觉得其实还是特色很鲜明的一群人,这群人从东西方的差异啊,这个题目很大了,从八十年代文化大讨论,对我们这群人来说,这次文化大讨论启发了我们很多的视角,思维,打下很多的烙印,到今天为止我们很多的价值观还是受到那个时代教育背景的影响。这次的讨论是东西方很多的角度,所以我觉得关于中国的儒学,几千年儒家的影响,实际上我觉得,他是在社会方方面面一直延续下来的。我讲了中国人很基本的特点,是注重群体性的,这个特征从封建社会到传统社会里,很多的生活方式,一直到现在,包括我看现在的新生代,一直到看我们家里九十年代的人,我看特征基本没有变,中国人非常注重群体,非常不喜欢孤独,我看歌坛啊,F4,一出来就四个人,美少女组合,S H E,以前叫四大天王,京城四少,中国人一出来就一群一群出现。 潘明朗:美国人也很重视群,比如他说我在林少洲心目中感受是怎么样的,美国人也很注重。 林少洲:美国人东方化了,包括现在韩国的电视剧,从《大长今》啊,各种频道上翻来复去播的都是谈人伦,家庭,有点人情味的,那一点点事情演绎得非常细腻生动,在中国老百姓里非常有市场。所以中国还是非常中国式的,从各个方面透出这个气氛,中国的儒学没有过时,包括两位老总谈到的尊重的话题,在西方人眼里他不是尊重,他的概念不是尊重。西方人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他跟上帝之间是不存在尊重的问题,人在上帝前是绝对的崇拜,不是尊重。 中国人讲尊重是平等的东西,所以尊重是平等的概念,只有自尊才能尊重,一个没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人是谈不上尊重的,只能五体投地,只能崇拜,一谈到尊重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这点是中国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所谓群体性,包括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都是机遇平等的基础上的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觉得这点恰恰是我们可能做房地产的人,过去一段时间走过一些弯路,我觉得恰恰过去呢,经常是一种崇拜式的,偶像式的心理做房地产,把一个很遥远的,可能是一种价值,当成一个偶像,就五体投地,做出来就希望用这个东西征服天下,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人的基本人性的忽视。弄一个符号,一个卢浮宫,一个白宫,就希望把全社会的人搞定,这是忽视了人性的需求。现在我们谈得更多的还是从基本的价值观念,这里头吸收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刚才两位谈到的,尤其潘明朗已经谈到一个回归的东西。其实就万城华府,已经谈到回归,其实这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由原来很穷困的物质贫乏的时代走出去,很急意要证明什么,证明我已经脱贫了,其实这个阶段经过二三十年大家慢慢已经比较有志气了,中国的地产阶级,他们的财富积累已经相当好了,他自信建立起来了,还有二三十年的辉煌,他考虑他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他对他自己的一些根源性的文化,他又开始,可以很公开地,甚至很张扬地拿出来去讨论,去推广的时候。 比如我穿这个中式服装一样,我觉得是什么呢?这个很好,首先很舒服,今天这件还不是最舒服的那件,今天冷了,穿了之后,我再穿西装,我就觉得像一层壳似的,但是确实穿了以后,我有很强烈的感受,我小时候看到我爷爷穿这种衣服,我外公穿这种衣服,有一种情节。以前是顾不上,就希望走得越远越好,所以有一个回归的过程。 中国经过一个建设的时期,所以也有一个回归的过程,大家可能会变成一个时代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