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的价值”在线访谈实录(一)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11月04日15:43 新浪房产 | |
![]() 由新浪网房产频道主办的“景观的价值”在线访谈11月4日下午2时--3时在新浪直播室举行。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设计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刘晓明先生;北京青年报广厦周刊执行主编牛金荣女士;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昆先生三位嘉宾到场,围绕园林景观的实际价值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就是景 牛金荣: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北京青年报广厦时代的执行主编,我们北京青年报主要承担北京青年报房地产报道的任务,而且在北京专业的房地产报道中广厦时代也是比较权威的一个刊物,我们主要关注北京地区的房地产项目,包括我们最近开始关注商用写字楼方面的商务住宅,这次参加园林话题的探讨,是因为我们也觉得园林话题是非常好的话题,北京青年报对这个话题也有比较长时间的关注,这次来是希望能够参与,谢谢大家。 周昆:各位网友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万科的周昆,万科一直致力于以创新、良好的居住服务社区,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网上论坛。 主持人:在许多网友心目中,所谓景观的设计无非就是种种花儿、种种草儿,我们先请刘教授谈谈园林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 刘晓明: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我觉得按照我们现在的环境来评价园林的话,应该说园林应该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曾经这么说过,他说园林是人间的天堂,这一点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化,对这点有共同的认识。 具体来讲园林是有很多要素构成的,种种花、种种草只是一个方面,按照我们的要素来讲就是山、水、树、石、路还有建筑,是这几种要素综合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的产物,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 从历史上来看,如果大家注意到话,就会发现不管是佛教里面,还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里面描写的天国都是园林的环境而不是建筑,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当然从以前来讲,在古代的时候,就我们国家来讲园林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为皇帝或者有钱人而服务的,所以在以前我们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皇家园林,还有寺庙的园林,它有半公用的性质还有宗教的色彩在里面,同时还有私家园林,期间还出现了衙署的园林。私家园林里面又分化出文人的园林,园林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这么一个过程。 按照记载最早的时候我们国家传统园林的形式就是林台、林潮这样的形式。 主持人:林台是什么意思呢? 刘晓明:简单说就是一个台,潮是水的意思,当时可以理解挖了湖面,土就要堆,就成了一个台子,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到唐宋时期讲究山水画、山水诗对于园林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园林在清代达到了高峰,在这种时候按照专业的角度来看,有时候出现过于烦琐的情况,所以有的人宁愿喜欢唐宋时期比较朴素的风格,但是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觉得园林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相一致,经济发展水平高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也多样化,所以我们当代的生活,园林是步入城市的各个角落,步入到我们寻常百姓家的门口,这是我们社会的重要进步。所以我们现在房地产包括城市很关注园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为老百姓造福的一件大好事。 主持人:刚才刘教授给我们基本阐述了一下园林的发展史,对于现在的城市开发还是具有它的现实意义。从简朴到烦琐又返璞归真这么一个过程,也值得我们现在的开发商来参考。说到开发商,正好我手上有一个资料,据我了解万科的“水榭花都”创下很好的业绩,请周总阐述一下真园林到底是什么概念? 周昆:我先谈谈我个人对园林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园林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可能。实际上我们看中国有影响力的园林,比如山西的北派园林的晋园,周庄沈园,这种园林作为居家可能有这样的特征,比如以物比德,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比如它毫无疑问都是有一种寄情山水的精神向往,比较它们如果现代人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居家的生活,一定程度有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的承袭,比如寄情山水。 另外我谈一谈万科在“水榭花都”我们的一些想法,为什么提到真园林,这是我要谈的第一点。我觉得真园林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过程,可能有这几个方面的含义,比如诚信,实际上真园林的“真”是相对图园林或者广告园林的说法,你做到最后不仅仅是图纸园林或者广告园林而变成现实,这实际上是很诚信,而且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创新、细节的执行、过程的控制,实际上你做园林在画效果图到最后做成园林这中间的一些材料研究、技术研究、公艺的控制都是必然的过程。发展商是建造商,所以这个技术保障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真园林是一个态度和一个实现的过程。 在“水榭花都”我们有一些自己特殊的看法,局部有一些30层的楼,实际上在北方30层的高楼,北京这样的气侯条件,造园林应该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南方包括长江流域不一样。在我们这个项目注意到园林的观赏性和可参与性的融合。我个人也觉得非常遗憾有一些同行在园林比较专著投入心力,看参与性不够。实际上园林给人用的,而不是公园。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土地稀缺的都市,在这样的居住环境我们是否不应该放弃园林营造,而营造更好的园林。基于这个我们做了一些基础的考虑,一个我们非常大胆的运用水流,而且我们注意到集中的水域和组团之间的水流空间围绕客户的交通动线的可能。特别在局部注意留住的可能性,实际上很多景观是让你观赏,并且通过,但是我觉得最好是人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能够跟邻居交流的景观,我觉得可参与性和可留住性是我们关注的技术要点。 这个项目非常有意思位于奥运森林公园东北侧,我们大胆的往西南做这样一个布局,反巴掌型的布局,它所有楼梯的横向的视线都能看到奥运的景观,这样能融入奥运森林的景观和自身的水景园林形成这样一个互动。 实际上公共空间到居住单位之间还有半公共空间和半私秘空间是形成我们组团交流的非常重要的环境状态。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最后实现人居住在社区里面享受到非常优美的环境,而且感觉到非常愉悦的精神状态,并且人和人之间都实现交流和互动,最后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