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毅案触发地产企业的成长险境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13:01 经济观察报 | |||
张寅/文 周正毅的高度敏感 上海首富、中国财富榜第11位的上海地产商人周正毅被上海有关部门隔离,可以说这是在一个中国敏感地区、在一个敏感的时间、涉及到了一个敏感的人物、并将触及一个敏感 所谓敏感的地区,因为它是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发生的,并且触及银行信贷违规方面,上海“防腐”似乎一直没有什么惊天大案发生。这次是否能够还安然度过,政治敏感度非常高;为什么说是敏感的时间,那就是杨斌案件即将审理,非典疫情正在缓和之中;所谓敏感的人物周正毅,因为他具有财富榜富豪和民营的双重身份,至于敏感行业房地产行业和敏感的问题,政府人员可能卷入行贿受贿,都是可能引入连锁反应的关节和焦点。总之周正毅一案不简单,后续的故事一定很多,其演变充满变数、悬念,不可预知性非常大。 企业成长的风险 上海首富周正毅出事了,他不是第一个出事的知名的企业家或投机家,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的案件终将大白于天下,但其内容不会超出我们以往对这类事所知道的一切和拥有的知识。企业繁琐的资金链出问题显然是其“出事”的核心。但是我们认为,作为企业家,其企业的急功近利和欲望无限的贪婪则是周正毅致命的硬伤和造成今天一切的宿命。 按照中国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较长经济增长周期背景,企业只要不过分地冒险,大多能够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益处,差别更多地应该是反映在不同行业的此消彼长,以及企业市场开拓和内部管理能力的差别。如果如此好的经济增长势头还出现问题,那么处于调整周期的时候,相当多企业就会发生更大的问题。目前对于相当多所谓发展“很顺”的企业,当务之急就是从周正毅事情得到一些教训:不要再“超速”地增长,“超速”地扩张。其实一个企业长期能够保持10%的复合年增长率,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业绩了。如果真正地能够按照这样的速度,匀速地保持下去,那么所有的同业竞争者在10年后都会被甩到后面去。 企业家的转型之重 周正毅和杨斌的事业发展不可谓不大,各种关系在中国不可谓不坚实,但是为什么他们还出了不可挽救的事?当然不同角度会有不同解读。我们的观点是:他们过于自信,以为不断地复制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就能战胜时代的变化;自己财技可以无往而不胜,人定胜天;自己能力可以瞒天过海,控制一切。他们企业虽然越来越庞大,分支机构和关联企业越来越复杂,但是企业质量和内核却是十几年如一日没有什么变化。而周正毅和杨斌已经把事业当成越来越大的“赌注”来看待,不断在采取“玩命”方式做事情。本来应该企业越大越应该讲究战略,企业家事业越大越是应调整做事业的心态,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这种事业态度,一如既往采取原始积累时“第一桶金”的原始冲动与原始诉求。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出事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里企业家不断转型比企业转型还要重要。 房企海外上市并不明朗 上周五内地地产发展商首创置业于香港上市发行5.65亿股H股的每股招股价为1.3-1.68港元,相当于9.2-11.9倍2003年市盈率,其资产净值预计达到每股2.74-2.84港元,招股价相对于资产净值折让41-52%,大大高于折让不超过40%的市场预测。首先这是因为周正毅一案使得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房地产企业抱有戒心;其次国际基金经理表示,虽然招股价对资产净值有颇大折让,但资产净值一般不太可靠,他们较看重招股价对账面值。内地房地产政策不明朗也是基金经理关心的问题。另外前一段上海复地和SOHO中国遇到香港上市的问题,虽然技术上看似乎与新股价格和市盈率方面有些问题(包括土地储备),其实主要与过往内地民企一连串丑闻有关。 我们认为即使没有以往香港上市民企丑闻的出现,放在目前内地政府打击房地产泡沫政策背景,2003年-2004年又处于香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内地楼盘大量上市情况下,香港市场本能地就不会希望内地房地产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和套现。加上周正毅一案的出现,包括“非典”内地传染香港人窝的火,内地房地产企业在香港上市必然遭到超忽寻常的反对之声。 近日香港上市委员会委员孙德基表示,香港上市委员会对审批内地民企时会抱审慎态度,特别对拥有地产项目之民企会更加小心。他又指除港交所外,中国证监会也已对民企上市抱谨慎态度,特别是关注公司之物业产权。 (作者为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员。)
| |||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