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深总建筑师蔡镇钰-要重视建筑的自然通风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5月15日14:45 中国建设报 | |||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蔡镇钰 我们的建筑设计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应该说近二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规划住宅到公共建筑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次狙击“非典”的过程却也暴露了建筑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建筑的自然通风很重要。 我们住在大城市里,在高楼大厦里办公,在各式各样的会议厅、餐厅和包房内开会、就餐。这些高级场所装修标准很高,但不少没有窗户,并且大都是人工通风。有一次我们去了一家改建过的进深很大的餐厅内的包房吃饭,由于缺氧,我差一点晕了过去。不少高层宾馆是没有窗开的,能开窗的也要由旅客自己写条签名,惟恐我们掉下去或跳下去后要旅馆负责。 我们过去设计了不少开不了窗的楼宇,有时我们在研究室内装修时,就对原设计提过开窗问题,但不少最后都没有解决。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在炎热地区的会议中心的设计审批,当地年平均温度23度左右,这是最好的能自然通风的温度,但10万多平方米的设计却采用了大块式平面和全密闭全空调的设计,不但没有自然通风,而且平面中部还有黑房间。我们当时提了改进意见,希望增加小型的院落穿插在平面内可解决自然通风及黑房间的问题,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造价,而且可大大增强使用人员的身心健康。 这次“非典”流行,靠机械通风的办公楼、会议厅、餐厅和包房面临着防止“非典”传染的难题,这说明我们的建筑设计规范对人体非常需要的自然通风没有重视。幼儿园、学校、医院、办公楼、旅馆等建筑的建筑设计规范中只有开窗面积的大小而没有各类房间自然通风面积的指标。在建筑暖通设计的规范里,对于新风量的标准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以适应人体对自然通风的需要。 住宅是人们生活的基地,是为人服务的。住区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首先应是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住区的密度控制要以卫生条件(如不同密度的比例下各类传染病发病率的指标)来衡量住区密度的合理性,不应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环境的卫生质量和人体健康。住区总体设计的空间组合首先要考虑好自然通风的问题。在温带及炎热地区,住宅的排列要迎着主导风向开口,也不应为了追求围合感而妨碍了房屋的自然通风。高层住宅的布局不要形成狭窄地段造成“风闸效应”,影响两侧建筑的自然通风。住宅的公建配套内容必须严格设计卫生防疫站等设施。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的配套必须重新审视卫生医疗用房面积和标准。要加强对住区卫生医疗用房的实施和能临时采取应急措施的监控。目前流行居住小区的会所设计在医疗服务方面通常很不符合要求。 在住宅的平面设计方面,首先要组织好南北穿堂风,厨房和卫生间更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贮藏室也应有自然通风。从长远看,我们是追求一人一房或更高的标准,为此住房设计应提供平面有灵活变动的可能性。住宅的管道设施特别是下水管要严格防止污染甚至病菌借道扩散的可能性。 此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还必须重视地域性气候特色。我国广大地区是温带,在春秋季的温度是很适宜自然通风的。在设计中要为建筑自身的自然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不能盲目地推行全部采用人工通风的技术。既消耗大量的能量,又损害了人体的健康!我国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结合不同气候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自然通风方式,特别是民居的大小院落起着通风聚气的作用,都是值得借鉴的榜样。宁波的保国寺,由于在檐部和天花间建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自然通风层,因此没有灰尘,没有蜘蛛网和蛀虫,被称为“巧构奇筑,江南一绝”。 目前“非典”流行,建筑对自然通风的要求很高,我建议结合上述情况,以自然通风为题对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进行反思和补允。对于医疗建筑,特别是传染病院设计,除加强隔离措施外,是否还有一个增加日照的问题?让病人和病房照射到阳光以利消毒杀菌,病房的饰面材料也应采用有利于灭菌的建材。二十一世纪是生态世纪,我们要发扬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即和大自然和谐共生和再生的哲学理念,打破框框,不断改革,进行建筑生态化的设计。创造节能、现代化和回归自然的新的中国建筑。
| |||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