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火爆的思考--访金隅嘉业老总李桢祥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3月11日13:15 北京日报 | |
现在,北京房地产市场卖得最火的恐怕要算经济适用房了,每每经济适用房开盘都会出现排队、爆棚的场面。如何看待经济适用房“爆棚”现象?是喜?是忧?本市今年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最多,开发量最大的金隅嘉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李桢祥对此颇有心得,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李总。 经济适用房为何火爆 甭看李总平时做的多,说的少,但是谈起经济适用房建设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从1998年10月29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个建设项目,作为首批经济适用房项目亮相京城,北京市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已经走过了整整4个年头了。在这4年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从无到有,开发规模从小到大,市场景气由冷到热,特别伴随以建欣苑、晋元庄、双惠等为骨干的新批项目,和以朝阳新城、瑞海新城等为核心的后备项目不断加盟和相继启动,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经济适用房市场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正式列入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项目累计达39个,建设总规模达到2048万平方米。 李总说,经济适用房的火爆是由于这种产品正好满足了目前市场的迫切需求。取消福利分房后,普通工薪阶层和拆迁居民也要到市场去自己买房了。但原来的商品房瞄着的都是中高收入人群,市场上中低价位产品太少,而经济适用住房正好及时填补了这个空白。目前的经济适用房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地铁、城铁、环路、快速路等交道主干道沿线,充分照顾到购房者的出行便利,并且经济适用房一般都比周边商品房每平方米便宜1000元左右,房子的品质也不比普通商品房差,所以受到普通工薪阶层的欢迎。 火爆背后也有隐忧 李总说到兴致勃勃处,突然话锋一转,又忧心忡忡起来:尽管现在经济适用房卖得很火,但对我们开发商来说,既有远虑又有近忧。经济适用房长期的卖方市场,长期的排队、爆棚,会不会使一些开发建设单位萝卜快了不洗泥,使经济适用房标准降低,只经济,不适用呢?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担心的问题。另外,现在经济适用房不愁卖,会不会将我们惯得有些惰性,不思进取,不思创新呢? 纵观这四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市场一直处于供求严重失衡的状态,一直呈现显著的产品导向型特点,开发企业只要能如期开发建设就不愁销售,而且是我盖什么住宅,你就得乐颠颠地接受什么样的住宅,因为排号买房的人多着呢,稍作犹豫,房子就会被别人抢走。应该说,目前北京市大量危改、拆迁居民的外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爆棚局面。但伴随全市经济适用住房总体开发量的不断加大、危改拆迁量的逐渐减少,尤其2005年之后,危改、拆迁基本停止,经济适用住房市场竞争无疑会大大加剧。这种竞争存在于两个层面上,即不仅存在于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与其周边商品房之间,而且存在于地域相近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之间。因此,竞争的加剧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适用房也要创新 李总深思片刻说出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价格牌,不是经济适用住房永恒的市场通行证,品牌才是长久立足房地产市场的杀手锏。仅仅依靠价格低廉的相对优势,来获得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是不能长久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企业,通过提升以品牌为核心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住宅品质、提供优质服务,才是驾御市场风云、长久立足于市场根本所在。 他说,必须改变目前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重开发、轻营销的倾向。在项目正式运作之前,要对目标客户收入状态、家庭结构、需求偏好的变化、以及同类项目设计风格等做好前期调研,从而确保策划与营销工作有效开展,实现市场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的顺利对接,加速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开发、销售和资金回收进程,达到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和成本的目的。 虽然经济适用住房在政策层面,面对的销售对象是中低收入居民,价格相对低廉,但低价不能等同于低质。在我们国家居民消费由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转变的历程中,低收入者会不断向中收入者转变,中等收入人群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作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居住问题的经济适用住房市场的长期存在,必然会赋予“经济适用住房”这一概念动态特质。它的建设标准、规划设计、户型面积、建材使用等,都应该是动态的。因此,无论是环境、绿地还是施工材料、节能技术以及装修材料等方面,都应该是现代的,不断创新的。本报记者刘正非
| |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