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之后健康住宅满天飞 健康住宅要用数据说话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7月03日10:29 北京娱乐信报 | |
SARS之后健康住宅满天飞,每个项目都千方百计为自己贴上一个健康标签。虽然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健康住宅标准,但究竟什么样的住宅才算得上健康呢?近日,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对“健康住宅的实践和推广”这一话题进行了研讨。 健康住宅要用数据说话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有关专家表示,健康住宅可以直接释义为:一种体现在住宅内和住区的居住环境两方面,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关注社会,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 为了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需要用数据说话,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开发商可以按照指标建设,居民们能够有所依据,社会各界易于监督。 看得见的科技--面宽、玻璃、卫浴 大面宽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户内的空气流通,还可使住户充分享受到阳光。因此,在户型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要尽可能挑选面宽大的房子。这一点早在非典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像去年火爆一时的“宽HOUSE”、今年定义为“宽墅”的“卡尔生活馆”,都是在打面宽牌。非典之后,一些板楼也意识到面宽的重要性,当代集团刚刚推出的位于东直门地区的“科技养生新建筑MOMA国际寓所”,不但所有户型设计采用了大面宽设计,而且用全通透的玻璃材质打造出一个阳光室,更多地将阳光引入居室内,增加了住宅与自然的接触。 现在居室使用的玻璃分为单层玻璃和双层玻璃,双层的保温隔音效果明显好于单层。但双层中又有区别,有的只是简单地抽出夹层中的一部分空气,有的则在抽出空气后加入一定惰性气体,还有的更在前一种的基础上给玻璃镀上膜,以增加玻璃的强度。已经入住的“锋尚”和正在销售的“MOMA国际寓所”使用的是同一种玻璃——中空镀膜LOW-E玻璃。这种玻璃的中空层由6毫米加大到12毫米,表面镀金银层,使辐射率从0.84降低到0.04至0.12,具有可通过可见光而阻挡远红外线(人体所感受的热即是远红外线)不透过玻璃的特性,这种特性保证了室内温度不会流失出去,起到了更好的隔音与隔热的作用。同时,独特的镀膜层隔绝紫外线的辐射,保护家人健康。 说到卫浴间的健康,想必不少人对香港“淘大花园”集中感染非典的事件还记忆犹新,地漏的密封问题也就显得无比重要了。传统钟罩式地漏的水封容易挥发,常常造成下水道异味和排水口溢出的液体进入室内,形成室内污染。当代集团在新项目中采用的双密封地漏很有特点:两个水封在水流冲击时同时打开;没有水流时,上面的水封自动盖住下面水封的水,防止反水碗中的存水挥发。当然,干湿分离也有助于提高卫浴空间的健康程度,这一点在许多项目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南方,其关注程度不亚于地漏。 看不见的科技--建材、通风、保温 建筑涉及的材料大到混凝土,小到一片外墙砖,包括保温材料、内墙材料、油漆胶水,以及林林总总的装修装饰用材。除此以外,还有橱柜、电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居室内空气的健康指数。此类的投诉和官司可以说近年来就一直没断过。因此,在MOMA国际寓所,采用的所有建材都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严格控制各种辐射及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但是,这些仅凭个人感官很难测定,消费者在向开发商索取相关证明材料的同时,最好请专业的检测机构帮助把关。消费者有兴趣的话,不妨去参观一下坚持全程绿色监理的“太阳国际公馆”。 影响居室通风效果的除了整体的建筑形式(板、塔)外,楼体摆放的位置也应该有科学依据。如果楼体正好建在小区的空气流动形成的旋涡中心,污染物聚集,室外的空气质量差,是一个通风“死角”。这种区位,越是开窗通风,室内的空气质量越差,陷入“有风不净”的困境。“龙泽苑东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与科研机构共同完成了该项目整体风环境的“数字风洞”实验,根据1960年到1990年30年北京地区气象条件数据,建立龙泽苑项目建筑的计算机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图,科学计算出楼体的位置和外形,缓解冬季北风压力,不形成社区通风死角,从而使室外污染物尽快消散,形成高质量的室外“新风”。 居室的保温涉及建筑的很多方面,像墙体、窗户、地板、屋顶等。如果说窗户的保温是看得见的科技,墙体、地板、屋顶就是看不见的科技。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墙体的保温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外保温的保温性能不但远高于内保温,而且由于保温材料本身散发少量有害物质,外保温设计使之在挥发过程中不会进入室内。同时,内保温的墙体往往不能挂载室内的装饰品,同时还会造成开裂等一系列质量问题的隐患,外保温则完全不用担心此类问题的发生。 地板的保温也不容忽视。据有关专家介绍,MOMA国际寓所增加了楼板厚度,这样会提高保温效果。如果在加厚层中选用陶粒混凝土,那就比普通混凝土更为保温隔音。而屋顶的保温措施常见的是“平改坡”和加隔热层。著名建筑师黄汇女士在设计“北潞春”的时候,很有创意地在屋顶做了一个大约5厘米流动空气夹层。结果夏天顶层房间的温度反而比下层低4摄氏度左右,冬天则相反,称得上是“冬暖夏凉”。蔡雪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