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击“非典”考验 住宅建设中必须提升健康要素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6月04日11:03 中国建设报 | ||
可以说,在“非典”疫情下,建筑师、房产商和消费者共同激活了认知水平:在住宅建设中必须提升健康要素!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赵旭认为,建设健康住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安全,比如考虑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及应急支援服务配套。倘若在住宅小区中有这样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那么就能掌握住宅小区中住户的健康情况,及早发现“非典”情况及“非典”发展的情况以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委员会委员、建筑专家张菲菲女士认为,无论是规划单位、设计单位、开发单位、建设单位都应反思,过去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现在各地大盘开发、小区建设依然热火朝天,但是同时一定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过去有一句话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看今后应改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并且应从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成立了专门研究所和推广中心;加拿大的住宅建设明确倡导健康住宅理念;在欧洲,健康住宅的标志已经贴在主要建材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健康住宅15条标准。 在我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曾编制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等相关文件,现已进入试点阶段。《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共76条,具体要求“四性”到位。“四性”是指:人居环境的健康性;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居住环境的保护性;健康住宅的保障性。 针对通风问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叶耀先说,一座好的建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室内通风要好。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住宅楼的进深以10米至13米为宜,太浅或太深都不利于室内空气流动。但目前许多住宅楼进深高达20余米,根本无法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叶耀先认为,眼下这种大进深的楼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将被淘汰。 广州市建筑设计院一位工程师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住宅的窗户大都是能完全打开的,但近几年过于强调“景观”卖点,新建住宅和写字楼只顾及采光采暖,多为封闭式窗户,仅有一两扇小窗户可以打开;或做成推拉式铝合金窗,使得通风口只及窗户面积的一半,同样达不到空气流通的要求。在此次非典流行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循环式空调被停用,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突出。今后建筑师必须重视窗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好看,而且要实现最大流量的通风。 现在塔楼越建越多,越建越密,这次香港和新加坡都不幸成为“非典”重灾区,是否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密度有关?北京“非典”隔离区大部分也是高密度的塔楼(如北方交大三座公寓)。这次“非典”爆发给了城市一个警醒: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密度政策?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原总建筑师开彦指出,目前市场上体量过大、密度过高、通风不畅、环境不好的“病态建筑”数量不少。这实际上反映出市场与科学之间的矛盾。按照科学的设计,要使建筑既健康、又舒适,则需要增加房屋造价,但由于利益的驱使,现在很多开发项目过于追求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楼面产量,那些大进深、一梯十余户的大体量楼座比比皆是。另外,开发商一般都通过降低层高来增加面容,提高容积率,层高不够,也导致了空气流通不畅。这些行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时,却以牺牲住宅的“健康”等基本性能为代价。 在“非典”攻击面前,建筑专家普遍认为,“非典”的突如其来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住宅离健康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倡导健康的居住观念不是短时的,今后,人们会更加关注健康住宅,建筑内空气质量的高低将成为评价新建筑质量的重要内容,健康“砝码”在房地产市场上将显现出更重的份量。牛建宏
| ||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