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非典:选择健康住宅 住宅建设中提升健康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5月28日17:3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非典侵袭人体,建筑成了“媒体”。香港淘大花园300多人集体感染非典事件,使人们对“人体集装箱”的安全性产生了空前关注。面对非典,建筑师、房产商和消费者达成了共识:在住宅建设中必须提升健康要素。 通风成首选 流行病学专家认为,无论居家、办公、行车,保持通风比消毒更重要。在此次疫情中,北京出租车司机发病率很小就是明证。 面对非典,住宅通风因素在房市中很快得到了强化反应。据最新消息显示,北京近百个在售楼盘中,通风好、人口密度低、环境通透的板楼又开始卖得好起来了,光顾的人流量和成交量显然高于塔楼。以往在同等地区,塔楼相对比板楼便宜,但非典让消费者产生了新的认知和选择:贵也要买通风状况好、空气质量好的板楼。刚从非典阴影走出来的广州楼市,“通风、对流”也成为楼盘的最大卖点。 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了建筑师、开发商和居民对住宅安全的反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叶耀先说,一座好的建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室内通风要好。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住宅楼的进深以10米至13米为宜,太浅或太深都不利于室内空气流动。但目前许多住宅楼进深高达20余米,根本无法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 广州市建筑设计院一位工程师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住宅的窗户大都能完全打开,但近几年过于强调“景观”卖点,新建住宅和写字楼只顾及采光采暖,多为封闭式窗户,仅有一、两扇小窗户可以打开;或做成推拉式铝合金窗,使得通风口只及窗户面积的一半,同样达不到空气流通的要求。在此次非典流行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循环式空调被停用,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突出。今后建筑师必须重视窗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好看,而且要实现最大流量的通风。 隔绝下水道 排水管道是污物最集中的部位,一旦发生泄漏,病毒和污染的散布速度会很快。据世界卫生组织5月16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导致香港淘大花园非典疫情的原因之一,就是多个住户的U型聚水器长期干涸,令聚水器丧失阻隔功能而形成空气倒流。为避免淘大花园事件重演,香港屋宇署检查了4600幢楼宇的排污系统,要求其中500幢楼的排污系统要及时维修。北京市国土房管局也发出通知,要求在5月底之前对全市房屋内部排水管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专家告诫:在疫情期间,下水管道形成的空气倒流是最应该警惕的。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内地漏“反水弯”的“水封”深度应该达到3至5厘米。现在多数建筑为了避免加厚楼板而增大成本,普遍采用3厘米水封的地漏,这样的水量一般在夏天两天就会蒸发掉。为有效防止浊气倒流,必须注意及时加水,有条件最好用消毒水作“水封”。 涉及到装修规范,专家建议在整体设计时,应将水管与室内环境隔离。即在装修中用具有相当耐腐蚀性的板材和密闭的施工工艺,将裸露的排水管与室内空气相隔绝。一旦水管发生泄露或破裂等意外事故,其中的污染物不会立即接触室内空气,居住者和物业服务人员可以争取时间做抢修、疏散人流和消毒等工作。 屋以稀为贵 这次香港和新加坡都不幸成为SARS重灾区,是否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密度有关?北京非典隔离区大部分也是高密度的塔楼(如北方交大三座公寓)。 现在塔楼越建越多、越建越密,这次非典爆发给了城市一个警醒: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密度政策?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建筑师开彦指出,目前市场上体量过大、密度过高、通风不畅、环境不好的“病态建筑”数量不少。这实际上反映出市场与科学之间的矛盾。按照科学的设计,要使建筑既健康又舒适,则需要增加房屋造价,但由于利益的驱使,现在很多开发项目过于追求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楼面产量,那些大进深、一梯十余户的大体量楼座比比皆是。另外,开发商一般都通过降低层高来增加面积,提高容积率。层高不够,也导致了空气流通不畅。 此次非典促进了住宅设计的规范化进程,不少规范都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日前,建设部召集一批建筑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准备对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规范标准进行修改,以提高新建筑的品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住宅健康性能的要求。闻哲
| |||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