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打响价格战--如何看待“6000元开盘现象”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3月04日16:26 北京日报 | ||
最近,京城楼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部地区的数个项目相继认购和开盘,像炫特区、东区国际、苹果社区、珠江罗马嘉园、富力城等,都是以每平方米6000元上下的价位入市,房价大都比该地区原有的一些项目有所降低。这种“6000元开盘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不是一场价格战已经打响?是不是该地区房价开始走低?为此,本刊专门邀请了炫特区的开发商张卫克、东区国际的代理商童渊、策划高手王晓航、李春平等一块讨论,究竟如何看待“6000元开盘现象”? 供应量猛增价格战打响 童渊:由于去年市政府33号令和一系列土地必须拍卖、招投标、挂牌上市的配套文件出台后,迫使原来手中有地的开发商急于入市,致使某些地区供应量猛增。现在同一地区提供的产品很多,大家所做的品质又非常接近,这个时候比较的就是价格。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来讲价格肯定是它取胜的武器。 王晓航:这个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想多赚钱,现在怎么想呢?就是别赔钱,现在大家都想跑得越快越好,所有的开发商都说,我这个没法慢慢卖,不求高利润,只求快点儿售完。 李春平:近期,北京东部区域出现了数个“异常”的低价项目,我们统称为“6000元开盘现象”。那么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市场供需情况发生了变化,就是要满足“主流消费阶层”的需求,这是“需求拉动”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则是“成本推动”的因素,各发展商获取土地的成本和代价可以说差别很大,可以达到10%以上的幅度,使得一些项目有发动“价格战”的本钱。再一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一些项目降低了对“利润率”的期望值。这样,在2003年年初,北京东部区域形成了“价格大战”。 市场重心从“高端”跌向“中低端” 李春平:我认为,在未来,北京楼市的“主流消费阶层”,或者说是“工薪阶层”人群,是购房的“主力军”,其购买的价格范围应该在5000元/平方米上下;换句话来说,发展商不能只为10%—20%的富人建房,而应该为大多数人提供居所。这也是北京楼市由满足“高端消费”向适应“中低端需求”转移规律的要求。 童渊:老百姓有个误区,统计局说房价是跌了,便以为所有项目的房价都跌了,实际上对于个别项目没准儿不跌反升,只是因为开发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市场推出的每平方米三四千元的中低档产品多了,每平方米上万元的高档项目少了,整体房价肯定是跌。 现在的京城楼市高档的外销房每平方米1500美元以上的还有多少?去年说2000美元以上的只有两个楼盘,光彩国际、瑞城中心,再翻过头,就看1994、1995年的高档项目,那时城东一带全是奔着每平方米2000美元走的,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徘徊在起价8000多元人民币,卖到最多12000元左右。出了四环更多的就是六七千元,甚至五六千元,这样一拉下去,整个东部地区都在往下降。 低价位入市不等于降价 张卫克:现在有些媒体都想弄出一个趋势来,房价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房地产市场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其实我感觉目前的京城楼市正处在一个正常的过程当中,是平稳的、向上发展的趋势。现在做炫特区项目,我们选择了一个性能价格比高一些,整个的总价低一些,购买的难度和门槛低一些,销售速度快一点儿,回收资金快一点儿,能够尽快把整个项目顺利地卖出去。像炫特区刚开盘时均价每平方米5600元带精装修,送家电、家具,有人说房价降了,可现在已经涨到每平方米5750元,以后还要涨,要让已经买房的觉得不吃亏,想退房的舍不得退,最后的目标价格还要高,你说房价是降了,还是涨了? 王晓航:所谓的低价位开盘并不等于房价就跌了,不要被这个假象迷惑。不要以为某个楼盘的低价入市就是降价,实际上后面如果有很多人等着买房,房价还要分阶段往上提。 李春平:东部区域楼盘的“价格大战”,对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似乎可以花较小的代价买到房子。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楼盘的“6000元开盘”可能只是“虚拟价格”,实际成交的价格恐怕还是8000元;另外,在这场“6000元开盘”的风暴中,这个区域会有一些项目退出市场,或者二期开发的规划难以继续,原先的承诺不能兑现,这也会产生购买的风险。 消费者选择余地增大 王晓航:现在有购房需要的,就不要等房价再降而不去消费,不能再委屈自己,我觉得没必要。现在商品房供应量很大,选择余地很大,买房子的时候比以前应该是更放心了,我觉得开发商都在胆战心惊地做产品,盖房子,现在应该是更安全了。消费者也应该善于消费,不要只看哪个房子便宜就去买,不要盼降价就去等,还是要根据你自己实际的需求去购买。 童渊:实际上市场的供应量大,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一旦消费者没有选择的话,他就没有消费权益。也就是说今年明年有可能供应量很大,使整个消费者的权益增加了。 李春平:一切的竞争,不管是品牌的竞争,产品竞争还是价格的竞争,实际上都使市场更成熟。对消费者来讲,无论如何竞争肯定使消费者更加有利。消费者可以用同样的钱,买到价格性能比更高的房屋,发展商无论是以降低产品价格来实现,还是通过增加投入来达到的,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可以说是一种“降价”的现象和趋势。 开发商要努力练“内功” 张卫克:现在整个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就要求开发商努力提高整体的开发水平,要求开发商要把市场尽可能地细分,针对你的目标客户去生产更加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够控制风险,顺利地把房子卖出去。 王晓航:我觉得开发企业需要研究的除了市场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研究自己什么呢?做什么样的产品,开发商是关键。面对竞争,最大的出路是从专业的角度和能力去研究市场的细分,找出自己项目的准确定位。文字整理本报记者刘正非
| ||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