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这是山本理显先生的又一个代表作品:广岛市西消防署,下面的文字是山本理显先生的设计观念,请大家赏析。
建筑的第三层是展示各种消防用品的展示大厅。所有展品都陈列在强化玻璃地板下面,供参观者俯观。在这里经常举行各种宣传活动,有时也用作防灾活动场所。走出展示大厅便来到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位于门厅中,是供参观消防队训练时用的。有一座索桥就横跨在 平台正上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参观这里,所以这里经常会有幼儿园的儿童和小学生来参观,当他们看到正在训练的队员们从索桥上跑过时,会发出阵阵欢呼。住在附近的人们和志愿的市民消防队员也经常过来稍作停留。在地下一层还可以看到女队员们作接力练习。一切都好象发生在主题公园里一样。这正是我们在设计初期就预计到的景象。门厅以及门厅周围进行着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就是这座建筑的印象。
门厅内有一个浮在空中的3,800毫米×3,450毫米×3,250毫米的立体网格状铁骨构成的红色箱子,内部桥梁交错,格栅复杂,即使工程接近尾声,整个建筑大致的格局已经定型时,人们仍然难以掌握它的距离感。从地下一层到玻璃房顶的高度差有22米,索桥有23米长,门厅空间的宽阔可见一斑。但是单从视觉上仍然很难确定它的大小。随着观察的远近和角度的不同,建筑内部的情况也相应变化。有时甚至很难看清楚建筑内部的情况。无论在外部观察,还是在门厅中仰视,栅格状的玻璃总有不同的印象,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无从注目,难以捉摸。
当开始使用后,整个门厅就为之一变:办公室里有了工作人员的身影,展示大厅和参观平台上有了参观的人群,队员们喊着号令奔跑过索桥,整个大厅充满了活力。从外侧人们可以观察到有许多人在玻璃窗格后来来往往,红色的电梯忙碌的升降不停,静止的建筑一下子活动了起来。人们的注意力都从建筑物转移到了活动着的人们身上,建筑变成了各种各样活动的背景,整个复杂的空间也变的极其明了起来。这可能就是这座建筑的特殊性。在同一座建筑内既设有训练设施,又同时为参观者准备了场地,这一点是史无前例的。如果未曾亲眼目睹使用后的情景,就很难理解它的结构的目的所在。空无一人的建筑和实际使用中的建筑是截然不同的。
事实上,门厅中的活动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一般的设计都会在院子的一角搭建铁架,利用这个铁架来进行横渡索桥、绳索爬坡、梯子爬坡等训练,在消防局的周围跑步。现在这一切都搬进了整个建筑的中心--门厅。
跑步机安置在二层。同时二层还有休息室,24小时值班的办公室、食堂、浴室。这一切的正下方就是随时准备出动的紧急车库。地下一层设有柔道场、击剑场、绳索爬坡和梯子爬坡的训练场,还有从5层一直垂下的16米的训练用梯子。
进行着各种各样活动的门厅其实是一个风雨无阻的室外空间。这是因为训练场一般都要求设在室外,而且特别巨大的空间的空气调节也非常困难,结果就导致建筑物的中心部分成了一个室外空间,从而整个建筑的主体便确定了。
覆盖在外部的玻璃墙在挡雨遮阳的同时又不妨碍空气流通。窗格的角度设计为35度,冬季太阳光可以直射进门厅,夏季阳光经二层玻璃削弱后才射进来--夹在二层玻璃之间的防碎层印有白色条纹,就好象百叶窗一样。在设计时就将玻璃窗内侧的走廊和楼梯、电梯、大厅设计成外部结构。走廊、楼梯、门厅、紧急车库等外部设施和办公室、急救教育中心、合奏室、休息室等内部设施的比例为6:4,外部设施多于内部设施。玻璃隔断的内侧几乎全是外部设施。这种失常的内外比例都是因为建筑物内部同时包括了训练设施和参观设施。整个建筑的设计完全以将在其中进行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这样,空无一人时的景象才会和投入使用后的景象完全不同。在这里建筑不是目的,而是活动的背景(手段)。防灾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座建筑正是基于这个明确的目的而建造的。所以,可以说这是一座很实事求是的建筑。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