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北京晚报主持开展的2001年度北京十大明星楼盘评选活动进入最后阶段,35位专家评委云集九华山庄,另有8位评委寄来书面意见。在他们的最终选择下,2001年度北京楼盘的明星阵容隆重排出。评审楼盘是为了评审出楼市的格局和趋势,在投票评审楼盘之前,各位专家评委进行了评审会的一大重要程序―――评审楼市。
今年楼市格局如何?专家评委们的共识是:市场不断细分,品质不断提升,创新不断加力,竞争不断升级。多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楼市化在逐渐成熟,但在成熟的过程中又夹杂着种种不成熟。在专家评委的眼中,促进市场的成熟是最重要的。
-成熟
看看今天购房者的精明和销售竞争的激烈,就不难感受出楼市比前两年成熟多了。评委谢远骥深有感慨:今年出现了一些符合新生活的住宅类型,比较典型的就是Townhouse联排住宅,填补了北京的空白,开发商也逐渐成熟了,注重环境,注重形象,不像以前一味地追求容积率。
而在素有专业批评精神的评委任志强眼中,几乎所有的楼盘楼书中都有错,新潮流中隐含着种种误区,比如:开发商不重户型而重环境;绿化长期投入的问题不被正视;由于样板间和销售宣传的影响,反而是卖得好的是次户型,这些都是市场仍不成熟的表现。
-洋大师
自去年楼市刮起“洋大师”旋风以来,今年楼市中“洋大师”的作品更加普遍。评委任志强的观点是:“我不觉得外国的设计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建筑大师。”评委郭钧的实用主义观点是:“不排斥国外建筑师,也不排斥国内建筑师,关键要看能不能给楼盘带来耳目一新的东西。”一些“洋大师”的作品受到技术、区域层面的质疑。
-创新
楼市竞争的压力是创新的动力,评委张宝全的观点大有“不创新毋宁死”的味道:楼市创新的本质是在经济的前提下获得居住环境的最大改善和住宅品质的最大提升,但是要当心一些表面的、浮夸的“伪创新”。用评委开彦的话来说,住宅最应该关注的是人的居住行为,与其有能力做一些表面风光的东西,不如做实实在在的东西。
创新还面对着“传统”的规范体系,评委沈建忠称:体制创新能极大地解放市场的生产力,一些阻碍性的规范确实应当进行调整。
-规模
规模开发意味着社区配套是否齐全,大社区周边“寄生”新楼盘的现象即印证了这一点。在评委赵康看来规模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配套优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的居住成本,不论是过去反对见缝插针提倡规模开发,还是目前在规模效应辐射之下的“见缝插针”,人们的居住舒适性将是置业的恒久选择标准。
评委王瑞生则有感于企业规模:咱们这边不少大企业到了人家那边都成了小企业,这在WTO的市场背景下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产业
楼市的“终权”问题并不是所有单独楼盘升级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是所有楼盘都直接间接地受到影响的产业链问题。在评委沈建忠看来,规划、设计、开发、销售、管理诸多环节应该以成熟的产业化体系一以贯之,尚需有效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
而在房地产开发的前端,土地供应也存在着规范的问题。评委史贤英说:土地供应方式的公开化将是规范整个市场的一个趋势,所有的楼盘由此可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智能化
当人们再听到“100兆接口”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去年那种激情,网络概念、智能化的“衰落”是今年楼市的一大特点。评委徐晋平说:网络、智能化的问题不在于“繁荣”得多高、“衰落”得多狠,而在于楼市是否能从中学到东西。就其“衰落”而言,一大背景是市场基础支撑力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市场标准,无法激发出潜在巨大的使用需求。
这又何尝不是整个楼市所隐含的共性问题。穆景林
吴建斌辞职,3000亿碧桂园发生了什么?
挖个坑,埋点土,数个12345……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长人民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