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书已经公开发售一周多的时间,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得到消息,分别价值3300元人民币和1650元人民币的两套征集书已先后被至少三十余家建筑设计单位买走。
-购买征集书不等于一定交卷
记者分别与若干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取得联系,他们的反应大致为三类:摩拳擦掌准备全力投入;观望一段时间,打探准竞争者的实力之后再决定是否参与;收集一份征集书,留做信息资料储备。据了解,购买征集书的确也是不代表一定交卷,最终敲定参赛投标设计单位将是在五月下旬,而眼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留待大家斟酌。
因为申奥阶段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奥林匹克公园的辉煌规划摆在人们面前,并因是否该建那500米高的双塔引起过业内外的争论,所以,7月份即将见分晓的崭新的规划方案对人们来说颇具神秘色彩。
实际上,从正在发售的征集书上,我们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未来的景象——
-双塔不过是当时的一种解决方案,以世贸大厦命名的双塔并没有出现在本次规划的项目名称中
申奥时规划方案的主要设计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王兵和姜维都曾有过这样的看法,既然奥林匹克公园已经定在城市中轴线向北这么重要的地方,那么,如何处理轴线北端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双塔的形式只是一种解决方案而已。
无论如何,奥林匹克公园中都必须有一种适合的方式来解决北京城市中轴线向北的秩序,也许是用建筑语言、也许是用景观手法,也许是个制高点、也许平静地向远处延续,相信从整个北京城市设计的角度,建筑师们将会提出精彩的结论。
-奥林匹克公园将是一个赛时满足要求、赛后合理利用的区域,对于后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征集书上明确把考虑奥运会的建设和城市长远发展列入规划设计指导思想的首位
在方案征集书中可以看出,奥林匹克公园内体育设施和奥运村分别为40万平方米和36万平方米,而会展博览设施、商务设施、文化设施共计140万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设规模在赛后如何利用是一个难度巨大的问题,虽然历届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每个城市的情况不同,对北京来说,总体解决办法是唯一的,但愿我们能够吸收各路专家、建筑规划师的经验,找到这个办法。
-文/本报记者赵晓笠
链接
厚厚的方案征集书实际上就是设计的依据,奥林匹克公园未来的景象已浮现其中。
奥林匹克公园未来交通建设
目前,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尚无轨道交通线路可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将有五条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在奥林匹克公园周边通过,分别为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和13号线(北京城市铁路),其中13号线正在建设,预计2002年底竣工,5号线正在进行试验段建设。规划设想主要利用8号线和10号线部分线位修建奥运支线到达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奥运支线沿地铁8号线从奥林匹克公园向南修建到10号线,再沿10号线向东与5号线和13号线构成2个交叉换乘站。
奥运中心区将有什么
-体育设施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括:国家体育场,座位80000个,另外还有两块训练场地。国家体育馆(赛后可兼做中国杂技马戏馆),座位18000个,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可兼做戏水乐园),座位15000个,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
为利于赛后运营,每个场馆可适当增加相应的商业设施。
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临时性比赛设施,座位5000个。
-会展博览设施: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多功能、大空间建筑,可兼容会议、展览、商业、娱乐等其他功能。
在奥运会期间,有五个项目的比赛将临时使用其中的设施:乒乓球、击剑、现代五项(击剑、射击)、摔跤、羽毛球。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也将临时使用其设施。
-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包括:
首都青少年宫,中国杂技马戏馆和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商业服务设施:建议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包括商业、酒店、商务办公、娱乐等。
-奥运村:其中运动员公寓和临时性的国际区设施。
-地下停车设施: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与地面建筑、地铁及地下空间规划相衔接,集中与分散结合设置。
-集中公共绿地和广场:集中公共绿地要考虑和中轴线北部森林公园衔接,将绿化从城市外围引入建设区,突出中轴线的形态,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公共广场是重要的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奥运会期间同时为人流集散服务。
一个中心区和3个分区
第29届奥运会将设28个比赛项目,比赛场馆37个,其中在北京地区安排了32个比赛场馆,包括现有场馆13个,计划新建场馆19个。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分为4个区域:一个中心区和3个分区。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3个分区分别是大学区、西部社区、北部风景旅游区。奥运中心区内规划安排了一些主要的奥运会设施,如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奥运村、国际广播电视中心、主新闻中心等。
专家提出“安全奥运”
本报2001年底展望之时,就有专家说,在城市化进程上飞奔的北京,到了该重视城市防灾的时候。本文作者提出类似观点: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要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不仅仅要有一流的场馆设施,更要有与之配套的“安全奥运”观建设。
——编者
在北京生态环境受到极度关注的今天,环境公害已成为必须遏制的指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观念不单纯是住房、汽车、通讯、绿地、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正常供给,而在于城市功能是否具备应急情况下的可靠投入能力,京城是否能正常面对灾害及事故的突发性?不如此,北京现代化及国际化建设目标就成为一句空话,2008年北京奥运“三大”理念就缺少了安全保障。
建设的同时应正视的灾害要素
北京减灾协会会长、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在北京减灾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北京排在“前十位”的主要灾害有:水灾、气象灾害、地震与地质灾害、火灾与爆炸、交通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城市流行病、城市工业灾害及环境公害、“建设性破坏”之灾、校园事故等。因此,北京防灾减灾的任务不单纯是就灾情论灾情,而要在城市现代化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高度去保障北京安全。国内外特大城市运行的成功实践一再证明,城市安全及应急能力是第一位的。
奥运建设“三大理念”离不开“安全奥运”
从减灾视角出发的对策及思考是高水准的城市化科学管理的新思路。
1、安全减灾与“科技奥运”。从安全减灾科技出发的“安全奥运”观至少应体现在如下方面:(1)如何使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首先从规划设计上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防灾减灾的思路要求;(2)尽管现在从规划设计上讲有一系列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但缺少对付城市复杂系统的科学评估方法;(3)科技减灾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在抗震、防风、公害治理诸方面上有所突破,更在于决策科学化,如北京城市必须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预案、大力发展城市综合减灾防灾的紧急救援技术及产业等;
2、安全减灾与“绿色奥运”。国际经验证明:忽视减灾的环境保护是不成立的,忽视减灾的绿色奥运也是片面的。
3、安全减灾与“人文奥运”。
从联合国所倡导的防灾减灾视角看,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应该把传统文化保护提高到安全减灾的高度,不仅不应该一味地拆旧立新,还特别要为旧建筑的文化继承性保护做好全面评估。所以,重在倡导一种“大安全”的城市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减灾的“人文奥运”观进一步统一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这是超越一般人文及文化视野上的新建设对策。
-文/北京减灾协会副秘书长
金磊
减灾协会专家聚首
为了城市更加安宁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减灾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减灾协会会长刘志华强调指出:为做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北京防灾减灾的工作任重道远,防灾工作直接关系到北京市1300万居民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生活保障,做好防灾工作是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
北京减灾协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组织专家先后完成了《北京减灾规划纲要》及《北京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规划》中“自然灾害防御”专项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应加强《首都经济发展与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战略的研究》的建议等。协会还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编写出版防灾减灾专著和科普丛书,开展讲座、报告会,举办科普展览等等,目的就是要让全社会逐步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李沉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