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专题 > 室内设计师协会年会 > 正文

专访:北京优恩空间环境设计有限公司高立平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22:54 新浪房产
专访:北京优恩空间环境设计有限公司高立平

北京优恩空间环境设计有限公司高立平
点击查看更多家装图片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能邀请高设计师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听说您获奖了?

  高立平:对。

  主持人:您怎么认识这个奖项的?对您的帮助或者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高立平:昨天晚上只是对我一年来工作学会的肯定吧,主要是十大封面人物这样的一个颁奖,更多可能是名誉上的奖项。今天是对作品的颁奖,是什么奖还不清楚,这倒无所谓。荣誉的奖项是这样的,三年以前我没有参加过学会的活动,我连会员可能都不是,最近这三年我觉得学会能够建立这样的平台非常好,对我们设计师的交流,从学术上,尤其是专业学科上见解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样的话,我可能这几年每年都会有一些作品参赛,每年也参加评选,也不同程度的获得了奖项。今天晚上这个奖,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奖,但是已经通知我获奖了。我最大的感受,通过学会这样一种年会,通过这样的评选,可能给我和设计师同仁有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至于其他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可能还需要再努力,因为我们整个中国的状况,因为我有幸经常回美国居住一段,因为我有美国身份,这样对比感触就比较深。我觉得我们中国就象是我们的经济一样,发展的非常快,而且是全世界热点地区,室内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学科也应该是跟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样,非常非常有潜力,是向上的一种状态。其他别的方面,获奖的感言,我觉得应该是看到我们和国际差距,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有差距的,虽然近几年我们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兴学科,所以还是有差距。

  主持人:刚才您也谈到您比较特殊,有一段时间会美国去居住生活。您接触了美国文化,也了解中国文化,那您认为真正中国式的设计到底是怎样的?

  高立平:去年在杂志举办的专题讨论会上我谈过这个问题,昨天我跟

东南大学的高教授,吃饭的时候也有谈到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就象过去很多年我们提到民族化的问题,比如说大学时期,八几年的时候,可能在文化和艺术这个圈子里经常谈到,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究其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换句话说我们这一代人,对
传统文化
的底蕴应该是很浅薄的。谈到中国式设计,自己就要从大的文化语境下思考和认识这个问题,单纯从学科的浅层来看我认为不是很科学,这不是某一种简单形式的问题,虽然最后设计还是要落实到视觉的表象特征上来,但是要真正解决或者是认识这个问题,应该从大的文化背景上看,才能真正的对接到谈到的中国式设计。近一些年,虽然前一些年我没有参加,但是据我所知,2000年左右开始,可能学会,包括国内的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包括获奖设计师,更多是运用传统符号的语言来表现传统文化,或者是传统的设计行业的表象特点,可能有的获得了很多奖。首先我不反对在符号学这一块的应用,因为符号学虽然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由浮塞尔提出,已经是归于现代设计,但是在文脉这一块,符号表征这一块还是很有文脉性的。我觉得如果说单一的把符号学作为中国样式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还不是很全面。所以我觉得更多是应该从文化的精髓上挖掘我们民族真正传统的精神高度的东西,应该是在作品中渗透出来。

  主持人:中国式设计目前有没有一个设计师掌握很好?

  高立平:到现在为止当然我了解的不是很全面,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给我感觉让我个人印象很深刻的作品,或者是设计师。

  主持人:您对青年设计师有什么建议吗?或者介绍一些他们工作学习中很好的方法。

  高立平:近一些年,我也涉及到教育,我也是几所学校的客座教授。因为这是我国大的教育体系的问题,今年夏天我们也在广州跟学会组织了交流。其实室内设计专业在教学大纲这一块,或者教学整个体系里还没有建立很完善,这样的话势必各个学校可变性的东西就非常多,如果说让我个人对青年设计师有怎样的建议,我觉得他如果已经离开学校,应该更多是对设计更多本质的认识上。这一点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和思考,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基础层面的东西,继续巩固或者说对基础层面的认识,基础层面的东西包括很广,包括学校时期基本课程的修养,还有思维方法这一块的认识。我刚才谈到更多的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就是你在设计上本质的认识,如果这一块做的很好,可能对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有本质关键性的作用。

  主持人:谢谢您作客新浪家居。下次如果有时间,请你继续作客北京新浪总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房产家居家装   欢迎参与火热装修论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楼盘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房产新闻狂搜
关键字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