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专题 > 2006年度中国蓝筹地产评选 > 正文

财经媒体主编聊地产企业求活之路实录(组图)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9:38 新浪房产
财经媒体主编聊地产企业求活之路实录(组图)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

  对于地产新政的评价,事实上2004年的831土地大限只不过被大家视为更大的一瓢水而已。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调控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所以地产企业并没有被轰到独木桥边的心理准备。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将何去何从?

  8月2日,2006蓝筹地产系列论坛第二场特邀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水皮、新地产杂志主编张文豪、新周刊北京主笔胡纠纠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探讨新政下地产企业求活之路,以下为聊天实录:

  联合主办: 聂梅生任志强聊90平米时代房子与城市命运(图) 聂梅生任志强聊90平米时代房子与城市命运(图)

  独家承办: 聂梅生任志强聊90平米时代房子与城市命运(图)

  精彩实录:

  水皮:消费的价格是大多数人决定的,(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品的价值恰恰是由少部分人决定的

  水皮: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应该想到自己也应该起一个模范的作用,你已经从社会获取了这么多,你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一种示范的方式,推动这个阶层更多的回馈社会

  水皮:对北京这样的城市,有一百家房地产公司的存在是合理的,现在是几千家,这是肯定不合理的。

  张文豪:如果政府这两年宏观调控不改变,或者没有办法抑制房地产高增长,新政对房地产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胡纠纠:开发企业给我的印象是什么:他们行使的是镇长或者区长的权利,作为一个大盘,负担的是两万人乃至十万人的生活,乃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

  胡纠纠:我觉得比较能代表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的企业,是独立开发商,以一个市场经济的形式,没有资源背景,没有银行背景,也没有土地资源的背景,有可能是从一个包工头做起。

  吕尚春:房地产企业他是垄断资源环境释放的情况下产生的,当你和垄断资源越接近,依赖度越高的话,你暴富也越快,你越快利润越高,这样的企业我觉得生命力也越脆弱,当政策或者宏观调控一变动的时候,他肯定束手无策

  论坛实录: 

  杨熙:各位网友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是我们经济观察报和新浪房产联合主办的2006蓝筹地产行动的第二期嘉宾论坛,这期论坛我们邀请到国内的知名度的财经地产媒体的主办,以及资深记者一起聊新政下的房地产企业未来走向问题,这之前,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房地产企业在新政下决胜未来的力量,目的是希望通过论坛,探求一下新政之下房地产企业,未来哪些企业会继续做大做强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一下今天莅临的几位主要嘉宾,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先生,新地产杂志主编张文豪先生,新周刊北京主笔胡纠纠先生,接下来我们论坛正式开始,我把主持权交给我们今天的特邀嘉宾主持,吕尚春先生。

  吕尚春:非常荣幸能和今天请到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有关房地产企业的话题,这是蓝筹地产第二期,我们一直在关注着房地产企业目前面临的状况和前景,从1992年到1999年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一直在高高低低,减缓渐行过程中成长,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占据社会经济中的一个主体,无论对资源的分配还是各方面舆论的影响,都是比较一般的。从1998年,从住宅市场打开之后,情况发生了非常快的变化。无论从银行、土地,社会资源在迅速集中房地产业,这个时候,房地产企业也非常快地脱颖而出,话题不断地,刚开始说居住改变生活,最后到04年到了高峰了,叫做居住改变中国,这个活动完全是由房地产商推动的话题,这个话题,比如新的社区没有街道了,而是出现了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评审的过程中出现了民主的雏形。以至于人们从这个中间拿超级女声比喻民主一样,我们其仰望它。

  从05年之后,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一开始以为政策还会像以前那样,在紧张一段时间以后会逐渐松下来,现在看来不是,现在在媒体的舞台上,包括话语权上,包括社会资源上都和以前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我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站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脉络中,从92年开始,这是一个节点,另外一个是从99年开始,然后是05年,这三个节点是比较明显的,这个变化过程,您如何看待房地产企业今后将来,您最关注房地产企业哪个或者是哪几个,包括与其他的行业比,与家电或者汽车业的企业家相比,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这个话题我们慢慢展开。先请工商时报的水皮先生先给我们说说。

财经媒体主编聊地产企业求活之路实录(组图)
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

  水皮:来之前我手机上接到一个短信,是一个朋友的,就是一个房地产项目要转让,手上有七八个项目,在北三环边上,是酒店,一万块钱一平米。当然土地出让金两千万是你出,租约签得还比较长,能够保证你5%的收益,每年。为什么呢,没钱了,就必须要转让这个项目。调控对房地产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就是资金链,实际上宏观调控从04年初开始,刚开始的时候是回避房地产,就是因为房地产在现阶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过于突出和重要,所以一直回避,到05年没有办法,直接矛头就冲着房地产就去了。

  这个过程中间,中央政府实际上有很多很多的手段能够直接把地价也好,房价调控下去,为什么始终没有调控下去,就是有很多顾虑在里头,投鼠忌器,一方面害怕影响到整个经济环境,第二,房地产的超常规发展有历史背景,有古今中外都不能比的历史背景,三个历史背景:

  一个是面临社会转型,公共资源的私有化问题,农村呢,大家看得比较敏感一点,通过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再高价转让给私人,但是城市大家往往看不见,我们就不展开讲了,城市这块看得不太清楚,但是城市也是公共资源,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是公共所有的,通过商品房的购买行为,完成了一个使用权的私有化,以前是公房,这个使用权是随时可以被调整剥夺的,但是商品房通过买卖完成了使用权的私有化。这个地还不归你,为什么不归你,我们不展开讲,这是一个私有化的过程,整个中国私有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私有化过程我们不公开不透明,所以不可能公正,这是房地产暴利之所以产生的一个很大的源头。

  第二个背景是财富增加,社会转型上,大家基本上完成商品化之前,这个过程中留下来的。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为什么房地产99年以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的增长,为什么98年以前没有,98年以前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住宅市场没有开放,但是没有开放也不对,也有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增加,而是跟改革开放28年国民财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关。以前没有本钱付首付,28年改革开放之后,大家财富有一定的积累之后,这种不均衡就体现出来了,一旦到了大家需要改善住房的时候,社会需求就产生了。

  我跑一趟欧洲,这种感受更加明显了,人民币升值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毋庸置疑的,中国经济增长,十年之内停不下来,具体我们不谈。

  另外一个城市改造,这个和财富积累有关系,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同样巴黎就不可能,巴黎老城区内都是两百年前盖完的房子,不可能有大规模城市改造,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拆迁,住宅需要供给就不可能有一个大的量。最近五年中间,可能会告一段落,但是现在让他停下来,那不现实。北京是这样的,上海也是这样的。我们跟国外的确不一样,法国全是石头盖的房子,毕竟是石头,两百年没问题,我们的房子清代下来的有几个可以住,就算四合院业面临拆迁。这三个大背景决定了房地产中央政府调控起来比较困难,关键是不敢来真的。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92、93年宏观调控,很轻松,朱镕基抓的,抓银行行长,抓十个可能有错案,抓五个肯定有漏网的,抓七个差不多,70%的银行行长立案调查,到现在我也碰到这样的事情,有银行的分理处,他要放款,现在也讲市场经济,至少到目前为止,银行认为私人贷款最快,是优良资产,是优质的,要比放给你企业保险多了,他也有他的苦衷,他现在为止还委托我替他找房地产项目。他至少可以做抵押。

  包括上海的实践大家也看到了,包括北京的,我们眼下的也都是这样,这一块中央政府始终没有动真格的,尽管也出台窗口意见,住房也有相应标准的提高,但是都没有执行,都是糊弄事。包括最近的新政,对所谓按揭的调整,三成的首付,是原来的规定,下调到二成是优惠他们贷款的,现在仅仅恢复正常,现在大家都在说这个过热,要往下调,不调不行了,至少银行方面是顶着压力,也就恢复正常贷款政策了。而且到现在为止,你就发觉,除了自用的,后面的所谓的多套的政策,到现在没有推出来,他不告诉你,仅仅说不能执行三成,执行几成?我上回在北京台,我说把按揭提到五成这肯定是假新闻,但是第一套房子肯定不可能是五成的,但是第二套房五成恐怕是至少的,是必须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看到没有,你们就知道银行不想管死这个。

  最近对外资炒房,外资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以前写出来一个东西,这次应该立法禁止炒房,这是个龙头,打蛇打七寸,遏制住投机的龙头,地产市场的狂热就会被遏制住。回国之后,出了这个政策,特别是限制外资炒房,这个政策有很多漏洞,但是至少取向是对的,这是我认为到现在为止唯一出对了的政策,很多政策是南辕北辙的,他想这么干,但是出的政策是那么干的。

  至少北京出台了一个针对港澳台人士一人一套房的规定。我就说了你与法无据,为什么限制港澳台,山西你你限制不限制,你还不愿意限制,其他余地人你限制吗,北京人限制吗,不限制。你不限制,你那个限制不又是形同虚设吗,他委托我不就完了吗。就是说他还不愿意限制,原因是什么呢?我刚才说了前面三个背景,然后GDP的增长还靠房地产。而且北京市的研究非常明确,固定资产的增长和房地产的增长和GDP是正相反的比例,宏观调控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希望房价有一个稳定的态势,不要涨太多。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他们对市场的认识,如果有透彻的一面,也是对消费品,他们才有切身的感受,对投资品他们没有,这种经验都没有。你怎么可能指望出他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呢呢?可能性不大,这种只能靠时间,慢慢让他们认识,通过我们的舆论反复评论,一定要给他灌输投资的概念,投资和消费,消费的价格是大多数人决定的,供求关系嘛,投资品的价值恰恰是由少部分人决定的,我相信政策制定者不明白这个。不做投资的人是弄不懂的这个关系的,我说这个话可能80%的人听不懂,他会觉得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偏激,但是做过股票的人就知道了,他马上明白怎么回事,我告诉你股票的价格是谁决定的?整个市场的价格是谁决定的,就是由少数股票和少数人决定的,这是的一个特征。

  我们经常会讲百元高价股的概念,这个是他能给市场打开上升空间和想象空间,并不是真的就是一百元一股,能够改变所谓高价的概念,你的股票都到一百了,五十块钱还叫高吗,那就是半山腰以下的股票,房价也一样,你说上海浦东边上的房子都上十万了,上八万了,两万的房子算房子吗?不叫房子了,这就是投资品的特征,现在棕榈泉都上三万了,朝阳公园边上的房子谁肯下两万,至于值不值两万,没人管,有高价在那儿呢。

  现在政策取向,我觉得这个政策一出台,北京的房价高端公寓应声而落,这个的确遏制住少部分人的需求,特别是少部分人的投机需求遏制住了,高端的下来了,中端的就站不住,中端的就站不住,低价的就没有上涨空间,你现在光理解是一个消费品的特征,加大供应量没有用的。你看有经济适用房出来,人山人海排队的阵势,你再加大供应量也没有用,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到北京里买房子,你把北京全弄成经济适用房也没用,他会预计北京的房价涨,浦东八万没下来,上海的房价只要稳定住了,北京的房价不可能不涨,最近两年北京的房价为什么狂涨,不是北京有这个需求,北京没有这个需求,高端的公寓,一年五万套。我也买房我前两年把所有北京的高端楼盘都看了,看了整整两年,你告诉我哪个楼盘在哪里,我都知道是什么品质,五万套都没消化掉,你以为朝阳公园那儿盖那么多,真的是供不应求吗,但是星河湾的确会价格越来越高,为什么?上海的豪宅概念被刷新了,高价在八万呢,你这个房子是便宜货。

  现在的政策刚开始抓到方向,方向归方向,如果在银根上一收紧的话,北京的房地产企业就面临重新洗牌。但是我还没看到百分之百的收紧的态势,可能看到50%的可能性,就算这样,对北京这样的城市,有一百家房地产公司的存在是合理的,现在是几千家,这是肯定不合理的。因为98年以前房地产市场就经历过一轮洗牌,洗过一轮了,北京这样的地方有一百家左右是合理的。

  第二个话题是什么样的企业能撑下去,第一个是有融资渠道,有常规保证的,有上市公司,银根紧缩以后,有势力的企业,一是上市企业,一是央企,他们的资金来源,内部调整的空间比较大,央企和上市公司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就是房地产企业该不该承担商业责任,我觉得肯定是应该的,任志强一句话说到点上了,房地产之所以形成暴利,因为这是一个资源,公共资源无序开放造成暴利在这里,任志强智力不比别人高到什么地方,他凭什么能够获得暴利呢,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间获得暴利呢,就是因为这个市场无序,而且市场是一个灰色市场,资源是开放的,但是管理没有跟上,这个市场有序了,规范感到了这个暴利就不存在了。暴利产生的原因同样是公共资源的私有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怪任志强,管了你也是一样,这是政府监管缺位造成的。

  以任志强为代表的房地产商,给自己定位为商人,也无可厚非,这个商人也是一个初级阶段的商人。老任要是初级阶段的商人,任志强比初级阶段的商人好一点,算是佼佼者,因为任志强一直做什么事情,他在推动政府行使社会责任,这是我很客观的评价,任志强是房地产商中的佼佼者,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行使社会责任。但回过头讲,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应该想到自己也应该起一个模范的作用,你已经从社会获取了这么多,你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一种示范的方式,推动这个阶层更多的回馈社会。因为这种社会责任不是强制的,不能靠政府强行约束,而且说老实话,政府在很多市场层面上的反应都是慢一拍来拍的,房地产商是第一线,如果他意识到问题,为什么不能做一些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力量模范,起带动作用,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假设,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责任政府都可以承担的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够百分之百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有很多的地方是需要有责任的企业来密特,我觉得这方面,任志强们肯定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不要总是把自己塑造成在商言商这样的一个低层次的商人的角色。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如果总是这么定位的话,我们媒体没有必要为他传播的。

  谁不知道在商言商,商人利益就是挣钱,唯利是图还是我们批判地,所以不值得夸耀,说我就是在商言商,这个不值得夸耀。我觉得公共产品应该是政府的事情,政府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房地产商是有做贡献,是有做社会弥补的角色要求。而且他们是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最大的灰色利益的获得者,公共资源的获得者,所以做人要讲良心,要稍微厚道。我觉得任志强很可爱,讲真话,的确有想法,但是他的很多想法过于从自己的单一视觉出发看这个社会现象,有的估计意识到了。既然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应该可以超脱自身的商业利益之上,发挥一些公众人物的,比如说企业公民。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9,000


评论】【楼盘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房产新闻狂搜
关键字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