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房产 > 专题 > 购房百问百答 > 正文

《物业管理条例(草案)》能否作为打官司依据?

http://house.sina.com.cn 2002年11月15日10:34 北京晨报

  日前,国务院刚刚发布了《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关人士认为,虽然条例的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以完善条例的做法值得称道。对买房人来说,条例的即将问世,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本报从这期起将对《条例》在人们的争议中所反映出来的三大关键问题进行系列报道。

  一问:《条例》能否作为打官司依据?

理想系列写字楼热租中 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
挥舞复仇的正义之剑!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

  据相关报道称,对于物业公司违法运作造成业主权益受到侵害的,目前《条例》草案中只规定了具体的行政处罚措施,有专家认为,“虽然行政法规不便于干预民事生活,但鉴于法规中不可避免地已提及一些民事责任问题,如果国家不准备再制定一部更详细的《物业管理法》,不妨在《条例》中增加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定。”隆安律师事务所的秦兵律师也赞成这种看法,他认为“《条例》草案只提及了与物业服务合同有关的民事关系,对民事赔偿几乎没有规定,也就是说,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违规操作行为,《条例》草案虽然规定了罚则,但罚款只是上缴给国家,权益受损的业主并没有得到赔偿。”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条例》应该更多地维护业主的权益。因为在人们对条例中业主和物业公司两方的权益进行比较后发现,条例比较倾向物业公司,而对业主的权益维护的相关条款较少。秦兵律师认为,条例对业主的权利没有充分保护,如果业主的某项权益受损,那么依据本条例还不能进行诉讼,因为条例并未规定相关的权利和救济途径。物业专家刘宏诚建议,将“物业管理企业”改名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更为贴切。同时,物业管理是业主物权的体现,《物业管理条例》不应特别提出保护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权利,而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权利应靠《合同法》来保护。

  此外,应补充一些法律名词的界定。陈旭律师建议,除了条例第七十一条中已经阐述的“业主”、“物业买受人”、“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区域”等用词的含义外,应再增加下面几个法律术语的定义,如物业、居住物业、公用部位、附属设施、公共设施等概念。这些法律术语的解释应尽可能的准确。

  北京市物业管理商会会长于庆新对此持另一观点,他认为《条例》草案是由国务院出台的一部行政法规,涉及的是行政管理方面问题,不应包括民法方面的内容。晨报记者 叶晴


评论】【楼盘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