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解决居住心理健康问题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14:57 北京日报 | |||||||||
4月22日由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正式发布的新《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强调健康住宅不但体现在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如居住空间、空气环境、声、光、热、水、绿化环境等方面,而且拓展到住区的社会环境健康性,包括住区社会功能、住区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力争为业主提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居住环境。 这样的健康住宅离普通百姓有多远?怎样才能创造有利于居住者心理健康的居住环
居住环境 贵在轻松开放 据仲博士介绍,有调查研究结果证明,由居住环境构成的压力,会影响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和居住满足感,这些环境压力主要包括“居住环境”、“家庭、朋友、邻居的社交支持”、“社区服务及设施”和“使用公共交通之方便程度”等。这一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适用于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仲继寿博士认为,以往的房产开发孤立化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过分强调住宅的独立性、封闭性,而忽略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缺乏人际交往空间与应急沟通渠道,使人与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失去日常联系,导致自我封闭性与冷漠性的日益加剧。而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住区是社会的基层细胞。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更是一个社会环境。住区中不但应该将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还必须使人们产生亲近感、亲切感,从而促进人们的精神愉悦。因此,健康住宅不仅要体现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还应为居住者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提供感情上和思想上的交流;提供闲暇的消遣和健身保健等设施。也就是说,住区内应充分合理设置供居民交往、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使居民在活动、交往中体会邻里亲情的魅力。 特别是由于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高层住宅往往成为城区中心的主要住宅形式。由于高层住宅的封闭性,居住者容易产生压抑感,同时造成居住者外出不足。对此,健康住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1)增强领域感;(2)强调邻里交往;(3)吸引居住者积极参加户外活动;(4)消除公共交通空间(电梯、楼梯、走道等)的安全隐患。 安全防范 重在营造氛围 仲继寿博士强调,安全防范和减轻压抑是住区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盗问题已成为居住者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现在的住宅往往考虑防盗的硬件如智能化安防系统等设施较多,对住区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缺乏研究。作为健康住宅,应开展住区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研究,消除犯罪环境因素,预防和遏制犯罪,营造安全氛围。健康住宅提出的措施包括:(1)密切邻里交往、建立住区的群体认同,从而降低由于匿名性带来的不良影响;(2)确立归宿感,为业主创造更多的停留和交往的空间;(3)加强楼内交通空间和住区夜间的照明设计,不但保证紧急救护的可达性,而且应保证住区犯罪预防和居民心理安全的要求;(4)通过如空透围栏和住宅布局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居住者的视线死角。 心理环境 需要多方营造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住区因素有哪些呢?仲博士认为,住区的规模,住区的地形,住区的密度,住区的容积率以及人工环境、自然环境,都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有关。应该引导居住者正确认识住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住宅与环境的整体关系以及丰富的生态、人文内涵,从而营造和呵护健康的住区心理环境。 当然,居住空间的净高、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公共空间的采光和照明、分户墙和楼板的隔声、邻里之间的对视等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新《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对此都有量化指标。 仲博士说,新《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本着“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的原则,对住区社会功能和住区心理环境方面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更大努力,希望住宅不仅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利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本报记者陈美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