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观点:“健康社区”的六大标准 | |||
---|---|---|---|
http://house.sina.com.cn 2003年05月14日10:45 重庆晚报 | |||
经过讨论,本报特邀专家们就“健康住宅”应具备的要素达成如下共识: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首先从住区环境来看,建设用地应远离污染源,避免和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 从居住空间看,“健康住宅”必须有起居室、主卧室、次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储藏室等,起居室的最低面积标准不低于14平方米。主卧室的最低面积标准不低于12平方米。主要居住空间应避免相互干扰、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视野。 健康社区应远离噪声源,不可避免时应采取有效防噪措施,如建隔声屏或种植树木林带,采用通风窗、隔声墙等。 住区室外光环境包括道路、广场、绿地、标志、建筑小品等的照明,其光线不得射入住宅室内,住宅楼的景观立面不允许设霓虹灯广告,防止住宅附近的玻璃幕墙和白色墙面反射光入室。 水环境上,住区饮水系统实施分质供水,包括生活引用水和直饮水。 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住区应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保持住区对大自然的亲和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的生态原则。住区的结构应充分重视对阳光、空气、水及自然风的利用。 健康住宅的绿色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绿色生态具备防晒、防尘、降温、调节气候、提高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生态功能;绿地中有一定规模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文化通过园林空、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高视觉享受。 同时,健康住区的绿化覆盖率≥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平方米/人,对于植物的丰富度,在重庆等长江流域地区木本植物不得少于50种。住宅设计应有利于人与自然的高度接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 住区景观水应为流动水、循环使用,无水质恶化现象。景观水的设置应尽可能亲近居民,创造各种亲水空间,但要注意亲水空间的安全性。 居住环境的保护 视觉环境上:住区的开发要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住区内不设大型广告、标语等。 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设施,多层住宅不设垃圾道,生活垃圾必须分类,分类率应达到70%以上。垃圾房的设置应符合:隐蔽、全密闭,有风道或排风设施、冲洗和排水设施。 住区道路、广场及楼道等公共区域应保持整洁等等。 健康环境的保障 强调完善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健康设施;完善社区医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家政服务体系。 住区内设置的康体设施必须要有大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包括露天场地和风雨场地,按每千人200———300平方米计算,设施应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的要求,注重老人、儿童为主体的健身主题,儿童活动场地按每人0.5-1平方米计算。 健康社区应建立住区医疗保健设施,医务和保健人员的配备应不低于住户人口2000:1,老人活动与服务支援设施的配套建筑规模应以每千居民50-100平方米计算,500户以上的住区应设老年之家一处, 健康社区要引导住区健康行为,规范住区健身活动,提高住区生活品质。 物业的健康服务 公共绿地,要1次/天清理,硬化地面,1天清扫2次,主次干道1天清扫2次。多层楼内的通道、楼梯1天要拖扫1次,高层消防通道一周拖擦1次、公共活动场所一天清扫2次。 室内报箱、消防栓、过道门、扶手等公共设施1次/2天全面擦拭。公共卫生间2小时全面清扫1次。电梯内一天全面清洁2次。 合理布设垃圾桶、果皮箱,垃圾袋装化,并进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在禁止吸烟的区域设置了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 垃圾每日收集2次,做到日产日清,无垃圾桶、果皮箱满溢现象。设垃圾中转站的,每日进行冲洗,冲洗后无异味,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消杀,有效控制蝇、蚊等害虫孽生。垃圾桶、果皮箱每日清理,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区内公共雨水、污水管道一年全面疏通1次,雨、污水井1次/月检查(并视检查情况进行及时清掏),化粪池1次/月检查2次/年清掏。 二次供水水箱按国家、地方有关规定定期清洗、消毒、加药,水质符合卫生要求,水箱加盖上锁,水箱口、泻水管口安装防虫纱网,高层水箱装有紫外线消毒灯。 小区内禁止饲养家禽、家畜,宠物受到严格控制。 企业建立了消杀工作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消杀工作,有效控制鼠、蝇、蟑、蚊等害虫孽生,定期对各类病虫害进行预防控制,适时投放消杀药物。 物业公司定期开展了健康、卫生、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业主注意个人卫生、引导业主适当锻炼身体,定期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和生理健康知识。 住宅楼内的公共照明(走廊、楼梯等)设备完好率98%以上,照度能满足人们行动要求。楼外夜间照明能满足人行、车行安全要求。无光“污染”现象。 室内空气污染标准 砂、石、砖、水泥、商品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其放射性指标限量应小于1,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膏板、吊顶材料等,在进行分类时,其放射性指标限量也应在1和1.3以内。 室内人造木版及饰面人造木版,必须测定其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 室内用水性涂料,应测定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游离甲醛的含量,其限量有机化合物不大于200、游离甲醛不大于0.1; 室内用水性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等水性处理剂,应测定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游离甲醛的含量,其限量有机化合物并不大于200、游离甲醛的含量不大于0.5。 专家观点: 任宏(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按流行病专家的说法,人口密集的情况下更容易使人发病,或者病毒变异导致致病性更强,因此提倡低密度住房。 重庆作为山水园林城市,也适合低密度,从防灾来看,低密度的住房更好,从重庆目前的实际用地情况看,可多开发小高层,减少高层建筑,让人们从集中走向分散。 朱昌廉(重庆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呼唤阳光,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按国家规划,冬天要有1-2个小时的日照,过去北方对这方面很重视,但在南方就没有强调,所以在我市还有不少是全朝北的住房,这种房子在冬天就没有阳光。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住区的通风一定要好,点式结构的建筑必须要有转角通风。同时,一定要改变过去常用的子、母烟道的设计,否则一家被污染,就会很快蔓延。 卢铁鹰(重庆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呼吁精装修房出台,现在我市大都是一毛坯房作为交房标准,于是家装就成了个人的行为,这就使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共同颁布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难以执行,导致不少有毒材料随家装进入家庭。我本人的亲眼所见就可以证实这种严重性,一只苍蝇飞进我刚装修好的房子,只转了几圈就倒地而死。 在重庆,目前开发商的用材是得到监控的,但家装的材料就有得到有效控制,且家装之后的空气质量也没有得到有效监控。 况平(市园林局副局长) 提高绿地率,植物本身可以产生人体所需的东西。 健康社区与规划很有关系,尽量少破坏山体,保护自然水体、保护自然环境。有些居住社区不愿增加园林建设成本,单靠大面积的草坪绿化来增加社区绿化率,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居住区的空气质量改善有限。只有有计划地科学地种植各种立体的树木,才能起到大幅改善环境的作用。 郝大鹏(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 建议控制主城区的住房量,为城市留有更多的空间,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改善城市功能,使城市朝着人居健康目标发展,是我们今天的责任。 今天我们研究生活质量,呼吁健康社区,目的就是为增加更强的防疫能力。 徐志国(市物管协会秘书长) 从物管来看一个社区是否健康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业管理自身对环境的管理是否到位,另一个方面是看它是否在社区内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网络编辑:甘健)
| |||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