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户居民漂泊依旧
回放
北京市核仪器厂为100余户职工建的一座14层住宅楼,由于种种原因,用了7年时间仍未建好(见上图)。在漫长的等待中,这100余户职工(共有200多人,多数为老人)不得不或寄宿或租房,散落在京城各处,过着漂泊的日子。去年7月10日,本报对居民们这种居无定所的无奈现状进行了报道。
现状
半年后的去年12月19日,京城飞雪,天很冷,记者再度来到这100余户职工和他们残破凄冷的暂住地———朝阳区光华东里,两栋未完工的连体楼房依旧矗立在冬日的寒风中,其中14层的那栋就是职工“住宅楼”。
同上次记者见到的一样,楼体内外仍然没有装修的迹象。显然,半年来北京市核仪器厂和楼房承建方华庆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未采取任何实质举动。
按照厂里的安排,“住宅楼”旁边一座五六层高的小楼应该是职工们等待新楼期间的暂住地,但因为“环境太差让人受不了”,大多数人已经搬了出去,或投奔子女或租房度日。一位住户将记者让进屋里。屋里没有暖气,1995年建筑新楼时,这里的暖气管道一并给拆掉了。“年复一年,都快8年了,我们还在这儿挨冻受罪,他们究竟凭什么不把房子盖好?眼看着房子就在眼前却住不进去,真的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随后,记者在采访北京市核仪器厂相关负责人时得知,核仪器厂已将楼房现在的承建方华庆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也许,法庭的裁决会给百户居民一个答案。
本报记者张瑾文杨威摄
殴杨事件悬而未决
回放
去年3月24日下午,本报实习女记者李倩与摄影记者杨威前往丰台石榴园小区调查物业打业主事件。
来到物业后,李倩被推出门,物业的几个人把门锁上,物业经理苏克辛抬手就打了杨威一个耳光,其他人上来将杨威按倒在椅子上,对他进行了搜身,发现照相机后又用拳头狠杵杨威的头,将他的眼镜摘去,几个人扇他的耳光。杨威顿时感到耳朵轰鸣,听不清外面的声音。打过后,这帮人又将杨威推进物业的铁栏杆里面,直到警察赶到现场。
3月26日至30日,本报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对物业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深刻揭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现状
去年12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石榴园小区北里。“上次闹过事后,物业就收敛多了,看来你们的舆论监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1号楼的老王告诉记者,以前动辄断电停水的情况这半年来再也没有发生过了,楼道现在也有人定期来打扫了,一般是一个星期有人来打扫一次,小区的路面也常有清洁工清理。
不过提起苏克辛至今还逍遥法外一事,小区居民仍很愤怒:“要不是记者来采访,这个苏克辛还不知道要横行霸道到什么时候,没想到打过人之后就无影无踪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感谢京华时报的记者,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本报记者钱昊平
|